2007年7月4~10日,和諧之聲一第三屆北京老年合唱大賽在中央民族樂團音樂廳舉行。
據這次大賽的籌辦單位北京老年藝術協會負責人介紹,北京老年合唱大賽已成功舉辦兩屆。自從大賽的廣告在《北京晚報》刊登,就有許多團體要求報名,那場面才叫一個火爆。甚至到了報名截止后,還有很多老年合唱團打電話來,埋怨組委會或是單位離退辦的同志沒專門通知他們。本次大賽設立“金鶴”、“銀燕”、“銅雀”獎及“優秀”獎,還特別為了體現合唱團的組織能力設立了“優秀組織獎”。
這次大賽趕上了千載難逢的好時機,更多了4層特殊的意義。第一是為了迎接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代表大會的召開,第二是紀念抗日戰爭爆發70周年,第三是為了迎接2008年北京奧運會,第四是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80周年。為此各個合唱團這次選報的曲目,也和以往不同,除了一些大家耳熟能詳的紅色經典歌曲,還有奧運歌曲,甚至還有自己團隊自己創造的新歌曲。
這次大賽在舉措上也有“三新”,第一聘請公證人員進行現場公證;第二、決賽完畢后立刻宣布獲獎名單;第三、還要在合唱大賽前后,邀請聲樂界專家、教授等對合唱團的唱法提出現場輔導和點評。來自北京各個地區的老年合唱團各出奇招,紛紛亮出自己的手段。在催人奮進的歌聲中,記者看到老年人都仿佛年輕了許多,真正是乘著歌聲的翅膀,尋找到第二個青春。
追尋如夢的青春孫展文
我們沒有經費,可是有最好的指揮,沒有時間排練,可是有最好的團隊。因為有對合唱的熱愛,我們每賽必勝!
——北京愛樂之友合唱團團員劉女士
北京愛樂之友合唱團下午才參賽,可是劉女士一大早就來到會場,中午就是一壺白水、幾塊點心,在竹椅子上小睡一下。記者問劉女士可否覺得累,劉女士說,怎么會?我為了唱歌可是專門拜過師的,加入這個合唱團是經過考核和選拔的。以前,合唱活動就是讓大家都放開聲音唱、唱整齊。但是經過“專業人”一指導,真是不一樣了,不像是人嗓子唱出來的,跟樂器演奏一樣,太好聽了。
“愛樂”沒有什么經費,可是指揮卻是中央歌劇院院長雷克庸。在他的帶領下,愛樂這幾年進步明顯,團員們的口形、發聲都是專門練過的。雷克庸指揮的腿不好,不能久站,為了這個他推掉了很多大合唱團的邀請。可是,偏偏被我們給“黏”住了,也許是我們進步快;也許是因為沒經費大家自發用私車接送“雷指”。自從我加入“愛樂”,無論參加哪場合唱比賽,都成績不俗,每賽必勝。
我這一生最大的愛好就是唱歌,我把它融合到我的生活中去,發現它讓我的人生充滿了美妙的和諧!
——現場的老觀眾徐麗安
北京的7月初,正值即將入伏的高溫。記者注意到一個身材瘦小的老太太,早晨8點,她就正襟危坐在觀眾席里,雖然天氣炎熱,但是她卻穿戴得一絲不茍,長裙、手套,臉上還化了淡妝,好像身處歐美國家在觀看一場盛大的歌劇。
在中午休息的時候,記者趁機和她攀談起來,沒想到這個名叫徐麗安的老太太今年已經80多了,她是一大早從郊區趕到會場的,只是一個普通觀眾。徐麗安說,我少年時喜歡文學,曾為大文學家朱自清當過助手;年輕時候的理想是做一名英語教師,卻在協和醫院工作了一輩子。到我退休以后,才培養起唱歌這個愛好,我也曾當過合唱團的團長,搬家后不做了,很多老團員都特別舍不得我,其實我也舍不得唱歌,前兩天我還寫了一段歌詞懷念臺灣親人,讓人幫我譜上了曲子,編成了一部二重唱。我一生最大的愛好就是唱歌,它讓我的人生充滿了美妙的和諧!
看著老人高興的樣子,我想這可能是她這段日子最得意的事情了。
從業余到專業,從無組織的散隊到擁有一批核心隊員的百人大型合唱團。在參與合唱的同時,每一個團員都成了一顆顆傳播合唱的種子。
——北京地壇英好合唱團團員
“地壇美好”成立10年了,我也是一個老團員了。當年我正鬧更年期,每日頭疼欲裂,一日在地壇散步,突然聽到有人唱歌,我也跟著扯著嗓子喊,居然頭不疼了,高興之余,就加入合唱團。如今“地壇美好”已經不在地壇活動了,可是合唱團培養人、調養人的精神還在。
合唱團既是一個鐵打的營盤,也培養著“流水的兵”——很多唱了多年的老團員,由于年齡偏大的緣故,不適合登臺演唱了;有的因為家庭關系,搬到別的地方了,但卻不斷有新鮮血液加入。團里面既有老知識分子,也有家庭婦女;既有坐慣了機關的老公務員,也有流水線的普通退休工人。可是成為一個合唱團,在訓練程度和所要達到的藝術水準上,是要求一致的。大部分團員雖然有著比較好的先天嗓音條件,但由于一直缺乏正規的指導訓練,開始正兒八經練聲時,一下子掌握不了正確的發聲方法,一著急,有的團員嗓子練失聲了,有的聲帶劈了。但是這些困難大家都克服了,現在全團已經發展到一百多號人,核心隊員就有60多人,可是就是這60多人來參加大賽都未必能照顧得上,因為合唱的效果是控制在40多人最佳。不過對于每一個團員來說,在參與合唱的同時,都成了一顆顆傳播合唱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