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當我出世的時候,祖父早已逝世。據說我家也算得上是書香門第,祖父的書法頗具功力。可是對我來說,只知其名,不見其人,更不知其書法是啥樣子。幼時我知道家中收藏有不少書畫,后來抗戰爆發,老家陷落,我們舉家流浪,家中書畫理所當然不知去向。解放后,我在杭州工作,雖說天長日久,卻忙忙碌碌,數十年時光匆匆而過,直到近10余年才萌發找回老家書畫的念頭。可是愿望不等于現實。在舊書肆、舊書畫攤、書畫展覽前睜大眼睛,徘徊躑躅,總是精疲力盡,無功而返。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逐漸失去了信心。
可是,正當我“眾里尋他千百度”時,“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一日,在一家舊書畫店看到一張霉點叢生、破損不堪的條幅,上書“朝辭白帝彩云間”這首名詩,下署名“魏明”。魏明正是我的祖父。早年,聽說祖父晚清時在青田縣做過官。查《青田縣志》果有魏明在同治年間任青田知縣的記載。他有一手好書法,曾在處州、杭州賣過字。當時,面對這張歷經百年滄桑的破損條幅我欣喜若狂。但一時又不能喜形于色,否則讓老板知道底細,勢必抬價。我凝視良久,想找個由頭開口,老板先開腔,他說:“有名看名頭,無名看筆頭,魏明雖不出名,可是字有功夫,你識貨就拿去,算80元吧。”我正想掏錢,但怕露了內情。我不僅識貨而且識人,漏了天機,老板可能會出爾反爾,再出新花樣來提價;如果討價還價,又怕對祖輩不敬,正在猶豫之際,忽然猛醒:如今已是商品經濟社會,字畫進入市場也成了不論親疏的商品,還還價又何妨?于是還價50元,迅速成交。當我再向老板詢問條幅的來歷時,他卻無言以對。
祖父這張條幅,經過技術處理,除去霉點,保留原來的裱工,又進行新的裱飾,效果特好,現在已成為我的無價之寶。我已將它拍成照片,分送給海內外諸親友,大家睹物思情,驚喜異常。
亂世毀棄,盛世收藏。不逢盛世,何來這次刻骨銘心的巧遇。
(責編:孫 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