墻,生活中再普通不過的東西了。長的,短的,高的,矮的,水泥瓷磚涂料筑的,蘆葦黃泥石塊壘的,各式各樣,富貴貧賤。總之,它們的作用都一樣——阻隔。當我們為自己的功名奔波的時候,當我們為自己的利祿勞累的時候,當我們終于疲倦地躺在床上的時候,你是否發現了另外一堵墻,眼睛看不到,卻用心感覺得到。
當我們還是小孩兒的時候,拉著父母的手,在湖邊散步,在草叢歡笑時,那是和諧,是幸福,是心心相印。不知不覺中,時間的清風,吹動著生命的小船在歷史的長河中慢慢劃動時,我們天真純潔的心被畫上了各種色彩,我們長大了。網吧里的陶醉,游戲廳里的沉迷,教室里的迷茫,讓父母眼中的淚流了出來,讓他們的心受到了重創,讓他們顫抖的手打在了我們的臉上。奪門而出,將父母傷心的愛變成了他們對我們的恨,那一層看不見的墻終于筑起來了。
鑼鼓喧天,鞭炮陣陣。當年的恩愛夫妻已不再是天造地設的一對了。白頭偕老,已是陳年舊事,癡男怨女的愛情已隨著老黃歷的撕落而飄逝。地板上破碎的碗,殘缺的花瓶和墻上歪斜的結婚照,不是已經證明了一切嗎?那一層看不見的墻終于筑起來了。
桃園中,花香十里,輕煙縷縷,當年的義結金蘭,情同手足,刻骨銘心。如今已如水中月,鏡中花,霧中人,被那輕風一吹,不見了,消失了,灰飛煙滅了。猜疑,仇恨,敵對,已如無聲的幽靈盤旋在他和你之間,那一層看不見的墻終于筑起來了。
有形的墻割斷了有形的物,無形的墻卻阻斷了人與人心中的那座橋。每一個人都生活在自己的圓圈里,孤寂,抱怨,無奈,是所有人心中的主角,在那黑暗的心靈舞臺上群魔亂舞,觀眾只有他一個,但他卻不思己過,只抱怨上天對他太刻薄。嗚呼!余因而作打油詩一首以悲之:
紅塵奔波為功名,困苦孤寂心不寧。
不思己身何處過,卻道上天好無情。
當我們立六神無主地在黑暗中亂撞時,我們所想的難道不是光明嗎?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假如我們努力地,真心,地在這墻上搜尋,我們一定會發現一扇門。俗話說“一把鑰匙開一扇門。”而我們心中這扇門的鑰匙正是手與手間的緊握,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心與心之間的溝通。我們能夠打開那扇門,能夠走進別人的世界,能夠讓我們的心挨著別人的心。交流溝通讓我們疏通了那座橋,讓我們走出孤寂見到溫暖。父母與兒女之間的隔膜,夫妻之間的不和,兄弟朋友間的翻臉,讓我們如打掃灰塵一樣,瀟灑地把它們從身上拍去吧!
你已站在了門前,為何不拾起你面前的鑰匙,“咔嚓”一聲,把門打開。
(指導教師易繼莊)
[點評]全文構思獨特,主題鮮明。文章起于題記,了設懸念,激發讀者探究的欲望,繼而賦予“墻”象征意義,引發讀者的想象和思考。然后筆鋒一轉,用三個典型事例,點出“墻”存在的危害,最后水到渠成指出“開門正是解開心之門”。全文結構嚴謹,文采斐然。難能可貴的是,作者使用說理論證時,并沒有選擇空洞的說教,而是選用典型的事例,使用排比、擬人的修辭,嵌入“打油詩”等手法,使得文章不僅具有較強的說服力,而且平添了不少文采,令人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