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是我國古代的一部描寫農民革命斗爭的長篇小說。它和《三國演義》《西游記》《紅樓夢》并稱為中國古典四大名著,幾百年來,一直受到廣大群眾特別是青少年的喜愛。
最近,我讀了《水滸傳》,全書在引人入勝的連環章節中塑造了梁山108位英雄好漢的形象,魯智深、李逵等都是性格豪爽的英雄。
李逵身上處處體現著抗爭的性格。他不懼官府,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就像大鬧天宮的孫悟空一樣,他把一切的封建束縛都不放在眼里。他要用他那兩把板斧砍盡天下不平事。作家施耐庵將自己對封建社會的痛恨和對正義得不到伸張的不滿淋漓盡致地體現在李逵身上,書中還寄托了自己對自由和正義的熱切向往。
今天,再看看我們周圍,人們似乎被條條框框磨平了個人思想的棱角,思想缺乏個性。我們贊揚李逵,并非贊頌他處處違規犯紀,而是欣賞他在嚴酷的社會中依然保持著心靈深處的為自由而抗爭的思想,贊揚他敢于掙脫套在身上的枷鎖和向往自由的精神。
魯智深是忠與義的化身,他體現出施耐庵對俠義的熱烈歌頌。林沖正是由于相逢到花和尚魯智深才能在野豬林幸免于難。而這一切,都是魯智深的忠義的表現。忠義思想在《水滸傳》中,是作者所竭力歌頌的,它也應當成為我們的做人準則。目前,在現實中,忠義似乎已成為了古董。在有些人看來,忠誠講信用、與人肝膽相照好像成了“傻子”的代名詞,或者只是信誓旦旦的一句空話,只不過說說而已。事實上,誠信是友誼的最高境界,是古人留給我們炎黃子孫的一種高尚品質。它既是一種精神,又是一種優良的品德,更是為人處事的一個基本原則。我常常羨慕古人思想的純潔,忠與義,體現著他們多么誠摯的追求與向往。忠誠與義氣,是它們讓天南海北分散的人聚在八百里水泊梁山擰成一股扯不松、砍不斷的繩。
今天,在商品經濟狂潮的沖擊下,誠實、信用在人們心中已搖搖欲墜,有些人爾虞我詐,得到的是大把鈔票,而丟失的卻是我們民族思想的精髓。他們擁有了豐富的物質,卻將誠信的做人原則拋之腦后。
“路見不平一聲吼”,《水滸傳》為我們描繪了眾多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英雄人物形象,讓我們以英雄為榜樣,牢記“八榮八恥”,講文明,講信用,講團結,守紀律,學會感恩,學會做人,做一個德智體美勞諸方面都全面發展的好學生。
【指導老師:郭來坪】
點評:
文章開篇肯定了《水滸傳》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接著采用夾敘夾議的寫法,將典型人物李逵、魯智深的性格特點與當今的社會實際相聯系,在對比中凸顯了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