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音樂家揚科》一文,先后五次寫到了揚科的眼睛。這些描寫生動形象,意味深長,大大地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
1.聰明的眼睛。看,課文一開始就寫到了揚科“淡黃色的頭發直披到閃閃發光的眼睛上”。作者用“閃閃發光”這個詞形象地摹畫了揚科的眼睛;突出了那是閃著光彩、機智聰敏的眼睛;同時也說明了揚科是一個聰明、機靈、惹人喜愛的孩子。
2.渴望的眼睛。一貧如洗的小揚科十分喜愛音樂,為了能“有一把小提琴”,他“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去交換”。不行的話,“哪怕只摸一下,他就夠滿足的了”。一天傍晚,他“躲在草堆后面,眼巴巴地透過開著的門,望著掛在墻上的小提琴”。“眼巴巴”幾個字活生生地表露了揚科極度渴望得到小提琴的心情。但是,他卻因摸了一下小提琴而挨打,他連這樣一點權利都沒有。這樣的社會是多么不公平啊!
3.驚恐的眼睛。揚科就因為摸了一下小提琴,被“帶到管家面前”,“這個瘦小的孩子睜大了驚恐的眼睛”。這時的揚科已預感到會有更大的不幸降臨到自己頭上。“他太小了”,能不膽戰心驚嗎?果然,管家要更夫打他一頓。多么可憐的孩子啊!
4.無奈的眼睛。更夫“夾起揚科,像夾一只小貓似的”。揚科“也許是嚇壞了,只是瞪著眼睛”。“瞪著眼睛”,當然含著憤恨,但也是無奈的。“他哪里知道人家要把他怎么樣呢?”這就是他心里又氣又恨又無可奈何的真實寫照。他畢竟是一個孩子呀!
5.悲憤的眼睛。揚科被毒打致死后,他“睜著眼睛,眼珠已經不再動了”。這說明他仇恨滿腔,死不瞑目。他在控訴:為什么我連摸一下小提琴的權利都沒有?他在質問:為什么要打死我?我犯了什么罪?他在向人們強烈地吶喊:要推翻剝削制度!要為我報仇雪恨!難怪“白樺樹嘩嘩地響,在揚科的頭上不住地號叫”,這是在為“死不瞑目”的小揚科奏哀樂,鳴不平。
《小音樂家揚科》一文抓住細節,五次寫小揚科的眼睛,各有特色,富有感情,令人拍案叫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