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神后記》卷五記載著這么一個神話故事:一個叫謝端的青年農民“夜臥早起,躬耕力作,不舍晝夜”,但終因當時的生產力低下,老大不小了仍然窮得娶不起妻。“天帝哀卿少孤,恭慎自守”,于是,就派美麗的白衣素女“權為守舍炊烹。十年之中,使卿居富得婦”。然而,謝端卻早早知曉了這一秘密,于是白衣素女只得離去,這個白衣素女,就是田螺姑娘。田螺姑娘走時,留下了棲身的螺殼,殼里有取之不盡的谷米,謝端也娶上了妻,過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
這個神話故事后來在民間就成了另一個版本,傳說一單身漢每天在田里辛勤勞作,三十好幾了還娶不上媳婦。一天,他從田里揀回一個大大的田螺,就帶回家養在水缸里,一養就是三年。三年后的一天,單身漢從田里回到家中,見桌上放著熱騰騰的飯菜,屋里卻不見人,餓極了的單身漢邊吃邊想這會是誰給他做的飯菜呢?后來終于知道原來自己當年帶回家的田螺是個田螺精,因前世自己救過她,今生又養了她三年,于是投身來報恩。后來,這個單身漢就與田螺姑娘結了婚,生下一兒一女,過著幸福而甜蜜的生活。
不管是哪一個版本的傳說,田螺都是美麗姑娘的化身,是上蒼賜給那些勤于勞作的善良人們的禮物。因此,只有勤勞的人,才能得到美麗的田螺姑娘,只有勤勞的人,才能吃到美味的田螺,才能品到吃田螺的樂趣。
炒田螺可謂是最登不上大雅之堂的一道葷菜,盡管現在吃炒田螺的人越來越多。大概是因為田螺本身生活在田里、泥里,難以清潔,以及吃起來吃相不太雅觀,因此,也只有在街頭小吃攤和路邊大排檔里,才能看到人們津津有味地、一邊喝著啤酒,一邊吃著田螺,一邊和戀人或者朋友聊著天。
喜歡上吃田螺,是在12年前剛來深圳時。那時,入鄉隨俗地跟著廣東人學起吃消夜,也就是晚上9點在公司加完班后和先生一起到大排檔里點上一碟田螺,一瓶啤酒,再加一個炒河粉,聊著相聚在一起的喜悅,聊著公司里的人長事短,聊著將來的打算,聊著對未來的美好憧憬。但廣東的炒田螺對于我這個吃慣辣椒的人來說實在是不夠味,于是,在有了自己單獨的宿舍和炊具后,就開始學著自己炒田螺。
在市場里買來的田螺不能當時就吃,得每天換水清洗地養上四五天,然后再輕掰螺蓋,一個一個地檢查是否活著,掰螺蓋時如遇輕微的反作用力,或者掰開后螺肉會很快縮回殼里,則是活著的田螺。這時,經過四五天的換水清洗,螺殼上的泥沙和青苔已基本清洗干凈,螺肉縫里也不再夾帶泥沙,就可以用鉗子剪去或者用砍骨刀一刀一刀地切去螺尾巴,再清洗完畢后,將一鍋清水燒開,倒進田螺,水開后撈起,再用清水沖去白沫,就可放在碟中待炒了。
炒田螺的佐料不需要很豐富,但也不能太馬虎,即使指頭大的田螺最終到嘴里的螺肉只有黃豆粒那么大,也要精心加工,才能有美味誕生。一斤田螺需要的佐料分別是:干野山椒一兩,切成小段,花椒三錢,八角、回香、桂皮若干,老姜切片,蒜頭三瓣拍碎,小蔥兩條,油、生抽、雞精適量。
先將油倒進冷鍋,下以上配料,以小火翻炒,目的是讓這些配料在小火中逐漸浸出各自的味道,待到辣椒被炒成暗紅色時,即可開大火倒入田螺,然后加生抽、雞精和小蔥猛炒,三分鐘后起鍋,一碟香噴噴熱辣辣的炒田螺就可上桌了。
其實,吃田螺并非吃相不雅,只是大多數人方法不對而已,假若只是一手拿著田螺,一手拿著牙簽在那里掏啊掏地吃那點可憐巴巴的螺肉,還真是不太雅觀。炒田螺已經去掉了尾巴,這樣只需用嘴對著田螺蓋吸吮就可吃到田螺肉并用舌尖輕輕一抿,田螺肉在嘴里,田螺腸連著螺殼一起放進盛渣的碟里,咂巴咂巴嘴唇磨磨牙,又嫩又韌又美味的田螺肉香就在唇齒之間蔓延開來,回味悠長。而在此時價格低廉的田螺,也絲毫不遜那幾十元上百元一斤的海底各色螺。
吃田螺的風情遠不止這些。廣東人曾形象地比喻吃田螺就是戀人之間的接吻,我曾因不知此故在廣東同事面前大說特說自己愛吃田螺,從而引來哄堂大笑,知道后再吃田螺,卻更覺得滋味獨特。
想想吃田螺時,唇、舌一起用上,那火辣辣的田螺在嘴里翻滾吸吮,熱烈的辣味讓人眩暈,不正是戀人火辣辣的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