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798——炫出位
北京798藝術區所在的地方,是新中國“一五”期間建設的“北京華北無線電聯合器材廠”,即798聯合廠。位于北京城東北的大山子,因此也被稱為大山子藝術區。這里的廠房是上世紀50年代初由東德設計師援建的大型包豪斯建筑群,整個廠區規劃有序,建筑風格獨特,自2001年起,吸引來大批的藝術家、文化人士及機構進駐,他們開設藝術畫廊、藝術家工作室、藝術書店和咖啡館等,迄今已聚集了近兩百家藝術機構。這里所展現的是北京藝術界一種新穎的生活方式,常年不斷的各種藝術活動使它成為中國最活躍的藝術區。
莫干山50號——風尚上海
莫干山路50號,簡稱M50,原為近代徽商代表人物之一周氏的家庭企業——信和紗廠,解放后更名為信和棉紡廠、上海第十二毛紡織廠、上海春明粗紡廠。2005年4月被上海市經委掛牌為上海創意產業聚集區之一,命名為M50創意園。
幾年來,上海創意園區引進了包括英國、法國、意大利、瑞士、以色列、加拿大、挪威、中國香港在內的17個國家和地區以及來自國內10多個省市的130余位藝術家以及畫廊、平面設計、建筑師事務所、影視制作、環境藝術設計、藝術品(首飾)設計等。其中由瑞士人勞倫斯創辦的香格納畫廊和由意大利人樂大豆創辦的比翼藝術中心是目前國內最好的畫廊,并在國際藝術界享有較高的聲譽。
這些藝術家及創意設計機構的入住營造了蘇州河沿岸濃厚的文化氣息,眾多的國內外游客慕名而來,M50吸引了眾多的創意大師入住,打造國際化創意園區。它成功舉辦了上海國際服裝文化節、Creative M50、法國工商會、中國傳統節日乙酉中秋論壇、寶馬車展、諾基亞及西門子產品推廣等一系列時尚活動,使之成為蘇州河邊獨特的人文景觀,成為上海時尚文化新地標。
德國魯爾工業區——化腐成奇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西方國家,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社會生活的變遷,許多過去作為經濟支柱的工業基地不再輝煌,德國最大的傳統重工業區魯爾工業區正是遭受了如此的命運。然而,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西方國家逐漸形成了一種新的文化遺產觀念,認為產業遺產也是人類進程的歷史見證。魯爾區的興衰聯結著幾代人的生活,也印刻著人類技術進程中最重要的一頁。因此,德國人沒有采取大拆大建的“除銹”行動,而是將這里大片的產業基地保存了下來。歷經十余年的改造振興,這個破敗的大型工業區神奇地轉變成了全新概念的現代生活空間。摩天輪的旋轉將游客帶進巨大的煉焦烤爐的內部,以體會當年工業機器的威力,廢棄的鋼鐵工廠間建起了游泳池,廢棄的瓦斯儲放槽改造成了潛水訓練基地,在廠房外墻上還放老電影……
紐約蘇荷——影響恒久
紐約的蘇荷(SOHO),藝術圈中無人不知,蘇荷原本是工業化時代興起的一個工業區,二戰之后的紐約,金融業取代制造業而成為經濟的支柱產業,于是蘇荷區出現了大片廢棄的、被騰空的工廠倉庫群。各國貧窮的藝術家們,以低廉的租金得到了它們,并把它們變成了自己的藝術工作室,那時候的蘇荷已成為前衛藝術的代名詞。正是藝術有著激活城市的功能,所以蘇荷這個原來有著流浪漢色彩的城市荒地,成了有文化價值的藝術社區。上世紀70年代迄今,世界各國具有前脆性的藝術潮流,匯聚蘇荷,歐陸一流藝術家在這里進入創作生涯的巔峰。人會隨香而去,蘇荷不斷引來許多名牌店、旗艦店,于是藝術家們就像街上露宿者一樣繼續尋找自己的家園。
現在的蘇荷,仍然是許多藝術愛好者光顧的場所,但和以前大不一樣。這里很少有藝術家的影子,對藝術家來說,蘇荷已經是“他鄉”,今日蘇荷已經是購物天堂。盡管如此,蘇荷對世界城市的影響還是非常之大,也許在該區過去三十多年間,世界范圍的當代藝術不能想象沒有蘇荷的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