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說“人老腿先老,腿老膝先老”,這話千真萬確。人到老年,大都有一個或多個關節患病,特別是膝關節痛更是典型的老年性疾病之一。
膝關節容易患病的原因和常見病種
隨著年齡的增長,鍛煉和活動減少,人的關節肌腱、韌帶容易發生退行性病變,肌肉也易出現廢用性萎縮,使動作的協調性變差。膝關節離心臟較遠,血液中的氧氣和營養供應容易發生障礙。所以老年人膝關節面容易發生粗糙變形、關節僵硬。
具體而言,侵犯膝關節的病變除一般常見的風濕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外,主要還有以下幾種:
慢性滑膜炎 膝關節出現慢性疼痛和腫脹。查體可見滑膜積液、滑膜肥厚。
髕骨偏移 活動后膝關節酸痛無力,休息后好轉,半蹲時疼痛加重。
膝關節內游離體 患者腿打軟或有關節卡住感,髕下有摩擦音。
髕前滑囊炎 曾有外傷史,引起髕前疼痛,查體局部有壓痛。
骨關節病(亦稱骨關節炎、老年性關節炎、增生性關節炎等)屬慢性關節疾病,久坐或久蹲后站立以及上下樓時關節疼痛明顯,休息后緩解。
假性痛風 男性患者較多,多發于膝關節。發作時腫脹疼痛,皮膚溫度高,功能受限。
股骨頭壞死 髖關節病變可出現膝痛癥狀。
膝關節痛的簡易自查方法
原則上說,凡出現膝關節疼痛、腫脹、畸形和活動受限等癥狀,都應及時到醫院找專科醫生進一步檢查確診治療。在未去醫院檢查確診前,教你幾種自查方法,自己做個初步判斷。
上下樓困難 只是上樓時痛多是滑膜炎,或關節周圍有病變;下樓時痛可能是半月板損傷;上下樓都痛可能是骨性關節炎。
出現晨僵 晨起關節及關節周圍僵硬,起來后下不了床(一般一小時左右),需要慢慢活動后才能走路,其病因多是類風濕關節炎。
下蹲困難 原因是伸膝裝置出現功能障礙,或是關節內有積液。
膝關節痛的治療
傳統膝關節疼痛的治療方法,主要包括中西藥物、針灸、按摩、理療、關節腔注射、手術、關節鏡治療等。其中手術治療要慎重,因為膝關節結構復雜,處理不好容易出現后遺癥。目前有的專家主張采取針刀+中藥+手法+功能鍛煉進行治療,有較好功效,可向患者推薦。
膝關節的主要保健原則
1.重視運動鍛煉 經常參加各種運動鍛煉,對保護關節肌肉的柔韌性、彈性以及預防脫鈣、延緩衰老,都有重要意義。鍛煉要根據年齡、體質和所患疾病的不同,選擇適合自己的項目,如散步、打太極拳和游泳等,并做到量力而行、持之以恒、排除雜念、全身放松。老年人都不宜參加劇烈運動。在參加強度較大的運動前,要注意熱身活動,以免損傷關節。
2.防止意外損傷 背抬重物時要量力而行,不要超負荷;要盡量避免久坐、久站、久立、久行、久蹲,若站立時間較長,應注意中間休息,或經常變更姿勢;在平常的生活中,不管是走路、勞作和外出旅游,一定要加強自我保護(特別是老年人一切行動應始終貫穿一個“慢”字,避免登高涉險),避免摔倒,防止發生腰膝和踝關節扭傷挫傷、半月板撕裂傷等。
3.重視防寒保暖 秋末至初春,要注意腰、膝等處的防寒保暖;被褥、衣服要干燥松軟,避免涉水淋雨、坐臥濕地,防止風、寒、濕邪的侵襲,減少對腰膝的損傷。
4.避免身體過胖 體重超重,大腹便便,不但行動不便,而且行走勞作都會增加背部、上腹肌肉和腰、膝、踝關節的負擔,容易造成損傷。
5.選擇合適鞋襪 合適的鞋襪不但對保護雙腳意義重大,而且對保護腰、膝免受震動和損傷都有重要意義。鞋襪總的原則是大小、松緊、軟硬、鞋跟高矮要讓人感到舒適,并應保持良好的透氣性。鞋襪太緊、過于潮濕、鞋頭太尖、鞋幫太硬、鞋底太薄、鞋底太厚(如松糕鞋)、鞋跟太高,對腿腳關節都是有害的。特別是遠行和運動時,跟過高或底太薄的鞋都不能穿,以減少對足弓、膝關節的反沖力損傷。
6.加強飲食保健 重視吃含鈣豐富和有強筋壯骨作用的食品,如牛奶、蝦仁蝦皮、豆制品、藕、蹄筋等,可預防與減輕骨質疏松等發生。
7.防治慢性疾病 加強對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痛風和骨質增生以及關節扭挫傷的預防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