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博客、播客、互連網、DV等新興傳播技術與方式,不僅對人們的經濟、生活、娛樂等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而且對傳統媒介和新聞教育產生了強大的沖擊。教師傳授新聞知識的方式除了傳統的書本講授,還可通過互聯網、手機短信、個人博客等多種溝通元素使教學內容更為豐富、生動,學生也可以通過個人DV創作、網絡即時通訊、e-mail、BBS等多種手段方便、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與教師進行交流,從而克服了傳統新聞教學中單向性、不平等性等缺點①。為此,國內外的一些教育研究者提出了e-learning(數字化教學)②③、BlendingLearning(混合教學)④⑤⑥等概念,并對此進行了實踐。
然而這些已有的研究,多數側重于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在新聞教學上的應用,而忽略了幾大類媒體組合知識本身的迅速積聚對新聞教學和對學生的雙面影響。這種發展狀況如同早期的軟件業依附于硬件業一樣,沒有分離開來對待。采用多種媒體組合表達的、依附于信源普在知識環境,完全可以使學生在短時間內對某個知識點擁有大量的信息,并有可能在某個知識點上產生創新甚至超越教師。這一情況對有一定知識儲備和信息辨別能力的高校學生來說,若能充分發揮已有多信源的這些海量信息,勢必縮短人才培養的周期,乃至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創新思維都有所裨益。這樣,研究如何利用普在信源環境進行新聞教學,充分發揮海量信息信源的作用,對于現代的新聞教育無疑是有積極意義的。
一、信源普在環境是種趨勢
信源普在存在于多種媒體的組合體,所以信源普在環境是多種媒體組合化的產物。首先,這是媒體技術發展和網絡普及的結果。媒體技術的發展使受眾的信息發布越來越簡易越來越迅捷,而寬帶接入的方便和資費的低廉,也加快了信息源頭的發布多維網絡的普及速度,使得信息壟斷走出傳統媒體把關,飛入尋常百姓家。眾多的信息上傳源必然形成信源普在儲備。其次,這也是勞動分工的結果。在有海量信息源頭出現之前,教師們為了改進上課表達方式,往往是用線性編輯自己動手制作合成影像素材,自己動手開發一些教學軟件,這樣不但加重了任課教師的負擔,而且由于部分教師不會制作影像素材或開發教學軟件,影響了教學質量與進度。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分工概念的深入,由適應不同群體和價廉物美的分類媒體出現,一部分人通過網絡進行收集教學信息,一部分人利用非線性等編輯軟件進行影像制作與合成,另一部分人專注教導學生,成為了必然。分工的結果必將有效地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和進度的保證。第三,學生接觸到這些媒體方便度提高了。如果媒體的某些技術和設備只屬于某些專門機構,那么學生們是接觸不到的。這樣的信源普在對學生來說是不構成環境的;同時,如果這些技術或設備使用都是收費的,它的普及率也會受到限制而很難形成環境。由于多種媒體組合提供信息的普及化程度的提升和國家產業政策的鼓勵,使得大部分的學生可以方便、快捷地使用這些媒體技術并運用這些信息儲備,從而使依附于多種媒體組合的信息源頭成為信源普在的知識環境。
二、信源普在的環境特點和對學生的影響
信源普在環境,最初借助于現代化技術,隨著時間推移不斷膨脹擴張,目前已經對新聞傳播環境帶來劇烈的影響。2005年倫敦地鐵爆炸案的發生是由普通民眾通過手機短信和網絡博客傳遍世界的。家庭DV的出現使影像不再是專業攝像師的權利。“傳播者主權”下的單個話語中心裂變為多個自由的話語主體單元。普通人接觸和使用這些媒體越來越方便。信息的獲得越來越豐富,各種便捷的媒體對個體的影響力就越來越大,以致于把這樣方便信息的影響作為一種環境來考察。就目前的研究情況看,信源普在環境至少有以下的特點:
信息流動量大。除了國家層面上的傳統媒體信息披露、信息公告欄、新聞發布機構等對外信息提供,和眾多數碼居民、個體影像愛好者、公司出于自己的宣傳等需要傳遞了大量的資料外,還有眾多對信息披露粉絲自發上傳或傳播信息者,這些或出于告知目的,或者出于個人興趣,或者是個人的經驗分享,傳遞了門類各異數量繁多的信息給當今社會,并且這部分信息數量占據信息源頭的儲備總數量的比例越來越大。信息流動量大的特點,不僅僅指提供信息源頭的數量多,而且這些信息瞬間即逝,流動速度和量度都超乎想象。
信源分布廣泛。就目前的信息披露源頭來看,這些信息單元可以用多如牛毛來形容,它遍及世界各個角落。這些信息涉及的面廣,可以用五花八門、包羅萬象來形容此類信息,任何人可能使用到的信息都有可能在這些多樣化媒體中找到。人們可以借助某種檢索工具、分類策略和信息定制,從眾多有用的信息源和大量的垃圾信息中脫身而出。不懂得使用這些檢索和定制,則會耗費太多的檢索時間而貽誤時機,窮舉檢索那更是件不可能的事情,由于信息上傳者之間的獨立性,使得信息單元之間保持著松散結構,使用者必須通過一定的方式,建立起相關信息元的索引,信源普在的環境中,針對信源分布廣泛之特征,索引、分類和定制信息的價值需要充分肯定。
信息提供隨機性大。隨機性一方面指的是信息發布的隨機性。這些信息元是由不確定的人,在不確定的時間,上傳到不確定的通訊網絡節點上的,所以對于某個特定的信息點,信源普在環境具有不確定性,它有可能是片段的、不完整的。隨機性的另一方面是檢索結果的隨機性。不同的搜索方法采取不同的搜索算法,不同的搜索范圍,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關鍵詞標注信息元,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關鍵詞檢索,所以對于某個特定的信息點,信源普在環境提供給檢索者的結果不一樣。
根據信源普在環境對在校學生的影響,美國教育技術CEO論壇2001年度報告中指出,21世紀能力素質應包括以下5個方面:(1)信息素養;(2)基本學習技能;(3)創新思維能力;(4)人際交往與合作精神;(5)實踐能力⑦。面對信源普在環境,如果強化了信源普在環境下學生的自我學習與提高能力,通過不斷的實踐檢索所學知識的信息,不斷地鍛煉學生對信息的獲取、分析、加工、利用和評價,必然可以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通過大量的閱讀,充分的比較各種設想與觀點,在全球范圍內與同行之間實現思想的碰撞,將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通過學生與老師不斷的交互、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討論,增強表達自己觀點的能力,增加相互之間的了解,如果能長時間堅持下去,必然會大大的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三、信源普在環境下的教學對策
根據以上信源普在環境的特點,以及這個環境可能作用到學生、教師身上后引起的變化,我們提出了一些教學方法上的調整與改變,以便讓新的新聞教學適應新的教學環境。
倒敘教學。倒敘教學這里指的是不按傳統學科邏輯體系組織課程的知識點講解,而是優先講解本課程中引人注目、引人入勝的知識點,最后再補充、完善課程知識體系的教學方法。這樣做的目的是引起學生對所講解內容產生最大的興趣。在信源普在環境中,這點尤為重要。原因是在這樣的環境下進行教學,其效果是否良好,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程度,學生如果不是真正的對該課程內容感興趣,那么敷衍性的提交給教師相應問題的答案,將使得新的新聞教學方式的嘗試失去意義。所以在信源普在環境下,引起學生興趣至關重要,教師應當借助和參考一些成功新聞案例來引起學生對所講授內容的充分興趣,先弱化知識的系統性,把本門課程內容中最精彩的部分先展示給學生,讓課程中相應信息的出色應用、精彩觀點辯論等充分吸引學生的目光,最后再補充相應的學科系統信息和知識。
索引教學。索引舊稱通檢,原指檢尋圖書資料的一種工具。在計算機技術迅速發展后,索引一詞最常見的詞意是指數據庫中指向數據單元的指針的清單,同樣的記憶容量,索引包含的信息量十倍甚至百倍于數據元存儲,所以索引相對于數據來說小得多。在海量信息分布的情況下,索引是必不可少的關鍵,有索引的存儲結構,信息檢索速度明顯快于無索引的存儲結構。信源普在環境下,學生需要通過一些搜索引擎自我建立一個所需信息元的索引,通過搜索引擎和自己設定的關鍵詞,把散布在隨機網絡節點上的信息元組織起來。如何有效使用搜索引擎也許可以作為信息檢索課這樣的公共必修課的內容來講授⑧,但是由于信息發布的積累速度超乎尋常的快,以至于種類繁多的搜索引擎如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各個搜索引擎有自己的特點和搜索強項,任課老師應當了解,在新聞專業信息庫內比較強的搜索引擎是哪幾個,它們各自有什么優勢信息資源搜索,不足是什么。任課老師另外應當優先傳授給學生的是相應學科的分支結構、與其他學科的交叉關系,以及本課、本節內容中常用的關鍵詞,以便盡快使學生熟悉本課程信息的搜索技巧。
應用性教學。應用性教學與研究性學習是相對應的,根據《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試行)》,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學生自身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信息、應用信息、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⑨⑩。應用性教學針對高校學生,包括基礎學科的教學,應用性教學想突出的是教學目的的明確性,帶著解決具體問題的目的去教學,學生帶著解決具體問題的目的去查閱海量信息,注重所學信息的應用和成果的可能去向。教師針對本節課程的教學內容,提出合適的應用性問題讓學生去檢索,讓學生對自己的檢索信息結果進行小結,讓學生通過問題來進行學習,把問題看做是學習的動力、起點和貫穿學習過程的主線;在學習過程中發現新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讓學生在學習中按照自己的實際水平和能力,主動地控制學習過程。通過對信源普在環境中相關信息和材料的查找、使用,強化索引教學的概念,強化關鍵詞的概念,最終使學生獲得識別、搜集、加工、處理、利用和信息建模、信息評價的能力。
信息取舍與觀點比較。在信源普在環境下,獲取信息已經不是關鍵過程,而由于巨大的信息庫儲備,每次信息檢索中,相關信息摻雜著不相關信息,密相關信息混合著弱相關信息,教學過程中應強化學生對信息的取舍,例如可以讓學生對自己檢索到的信息進行總結或小結,讓學生在自己對信息相關性的比較、判斷中培養信息取舍的能力。
觀點比較是相對較難的一個環節,難點在于作為一門新課程,學生可能沒有判斷對錯的基點。信源普在環境下,很多信息提供者可能摻雜了自己的個人觀點在內,包括他自己的見解以及相應的佐證,這些證據的沖擊力甚至很可能動搖教師在某個信息點上的權威,給傳統教學方法提出了挑戰,這樣的問題,究其原由,應當是傳統教學方法因為課時局限,或者教師認識局限所致,不能同時講解某個信息點的非主流觀點。新環境下,教師應該有意識地給學生介紹某個信息點現有的主流新聞理論和非主流新聞觀點,以及它們各自的優勢和不足,培養學生的懷疑、質疑科學態度。
教師擺正位置。相對于傳統教學環境,在信源普在環境下,教師應當清楚地意識到,自己已有的那些新聞知識,相對于學生并無太大的優勢,信息數量上的不平等性已經逐漸在減弱。教師在新環境下的優勢之一是先學生而知,是先知指導后知,這種時間差可由教師備課和原有的信息儲備獲得;相對優勢之二是教師的思路和經驗。由于成長時間和經歷的關系,這個優勢是較為持久和牢固的,教師應當充分發揮這個優勢,接受新環境下學生對教師在學術上的挑戰,包括應付非主流學術觀點的質疑和挑戰。教師也應當充分利用信源普在環境來支持自己的觀點和論述,盡量事先了解可能面對的非主流觀點和證據,這也是新環境下對教師的新的要求。但教師應當改變傳統教學中說服全部學生的企圖,以讓學生保留觀點,積極引導他們去探索,真正實現由講授者到學生學習的指導者、組織者的角色轉變。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人類文明的提升,大眾接觸信息越來越便利,必將有越來越多的信息儲備,如果能很好地發揮出這些信息的作用,一方面將減少教師自己動手包辦一切教學材料的負擔,另一方面也將極大地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信息時代的影響越來越表明,現代新聞教育的目的應該把學生培養成為一個有良好信息素養、具備終身學習能力的人,以適應迅速發展的信息社會。如果在學習期間充分利用信源普在環境的幫助與沖擊,必將對學生未來的成長、新聞職場的適應性等有很好地促進。
參考文獻:
①張瑩:信息技術對高校市場營銷課程教學的影響[J],產業與科技論壇,2006(8):124-126
②馮花樸:E_learning與成人學習方法的改革[J],成人教育,2007(2):89-91
③姜智:E_learning環境下的差異教學[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5(11):174-176
④王瑩:BlendingLearning理念指導下的英語教學[J],中國電化教育,2006(7):67-69
⑤潘文濤:基于網絡資源的混合教學模式行動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06(8),49-51
⑥張淑君、孔祥艷:網絡課程開發與混合教學模式[J],高等理科教育,2006(3):57-60
⑦何克抗:E_learning與高校教學的深化改革(上)[J],中國電化教育,2002(2):8-11
⑧孫悅民:關于信息檢索課設為高校公共必修課的可行性[J],科技文獻信息管理,2006(1):46-48
⑨葛寒松:研究性學習在數據庫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6):110-111
⑩劉智運:高校研究性教學的特征[J],江蘇高教,2006(2):150
(作者單位:華僑大學新聞與傳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