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紙餡包子”的報道播出之后,其影響之所以如此巨大,以至于能夠引發社會廣泛而強烈的關注,“各媒體紛紛轉載”,細細地加以分析,按照新聞學中有關新聞價值理論,其所謂“事實”除了虛假之外,也的確符合了新聞價值要素的多個方面的要求。
何謂新聞價值?新聞學家徐寶璜先生在其著作《新聞學》中提出:“新聞之價值者,即注意人數多寡與注意程度深淺之問題也。重要之最近事實,自能引起較多人數與較深程度之注意,故為價值較低之新聞。次要之最近事實,僅能引起較少人數與較淺程度之注意,故為價值較高之新聞 ① 。”童兵教授提出:“新聞受傳者總是出于特定的社會需求去獲知新聞,新聞也只有能夠滿足特定的社會需求才能實現它的價值。新聞之所以能夠滿足受傳者的需求,實現自身的價值,按照唯物論的本源觀,不是由新聞本身,而是由新聞所報道的事實具有這種能夠滿足需求、實現新聞社會價值的素質。因此,所謂新聞價值,是指新聞事實滿足社會需求的特殊要素的總和②。”李良榮教授在其著作《新聞學導論》中這樣概括:“新聞價值就是事實本身所包含的引起社會各種人共同興趣的素質 ③ 。”可見,愈是具備新聞價值的事實,便愈是對于受眾具有吸引力。那么這里的新聞價值要素或素質都包括哪些方面呢?在我國,學術界不少人認為新聞價值有五要素,如著名新聞學者李良榮教授和童兵教授即把新聞價值要素概括為時新性、重要性、接近性、顯著性、趣味性等 ④ 。
很顯然,一件實事,如果對受眾有很強的吸引力,那就是很有新聞價值的事實。從一般特征上看,作為具有新聞價值的事實,即應具有充分的時新性、重要性、接近性、顯著性、趣味性等。
而一件實事如果能夠在社會上引起極為廣泛的關注,能夠引起人們極為強烈的注意,那就是有著非常強大的新聞價值的事實。像有些重大的自然或社會事件,包括有些突發性事件,人們普遍極為關注,就是有非常大的新聞價值的事實。
此處我們姑且把這種具有非常強大的新聞價值的新聞事實稱為“非常性的事實”,此類新聞亦可相應的稱為“非常性新聞”。從新聞實踐看,新聞傳播無論最終要達到什么樣的目的,都要以受眾的接受為前提,非常性的事實則往往對受眾有很強的吸引力。當然報道這樣的事實時必須以其具有足夠充分的社會意義為前提,否則會使報道流于片面獵奇。
聯系前述關于新聞價值及其五要素理論,所謂非常性的事實可以具體地理解為一般具有以下特征的事實:
首先,具有非常強烈的新奇性特征。例如有的被冠以“最毒”“最牛”之類。“最”也者,極端也。自然是非常獨特的,屬于天下奇聞了。
其次,事實在重要性、接近性、顯著性、趣味性的某方面或者某幾方面具備非常性特征。例如屬于非常重要而對社會生活、對廣大社會成員有極大影響的事實,與那些非常知名者有關系的事實,非常具有人情味、感染力的事實,如此等等。
既然這樣的事實非常新奇,那就意味著是不常見的,屬于發生幾率比較小的事實。因此在這類事情之真偽的問題上保持更強的戒備就尤為必要了。
既然此類事實非常之具有新聞價值,因此,新聞弄虛作假時無論造假者是有意為之還是無意為之,使得虛假事實具有這樣的特征便有可能使之對受眾更具有吸引力。分析此次“紙餡包子”假新聞有兩大特征尤為明顯:
第一,事實非常新奇。事實越是令人意想不到,越是令人愕然,便越是具有新奇性。2007年7月25日《華商報》載李勇鋼文《從“紙餡包子”到“最毒后媽” 假新聞過后公信力何時“傷愈”》有云:“而就在北京市對此事進行大規模的調查時,該事件的網絡版正以驚人的速度傳向全國各地甚至海外。一時間,看到該報道的人們都驚恐地睜大了眼睛:世界上真有這樣的‘包子 ⑤ ’!”
制作包子時如偷工減料等問題,一般是可以想象得到的,用紙餡包包子看來很是有些超越了一般想象力。因此我們看到在上文中有所謂“世界上真有這樣的‘包子’”之嘆也便不奇怪了。
第二,非常重要。有時候一件事情驚天動地,其自身對社會生活影響巨大,那毫無疑問是重要的事情;也有的時候看似平常的東西,也具有重要性,原因在于這類事物在人類社會生活中有著十分重要而普遍的地位。包子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很普通的食品,但也正因其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有關,如果真的出了問題,社會影響也便很大。《華商報》記者李勇鋼在《從“紙餡包子”到“最毒后媽” 假新聞過后公信力何時“傷愈”》一文中提到:“‘紙餡包子’新聞播出后……由于該事件牽扯到廣大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所以北京市主要領導做了嚴厲批示,要求工商、衛生等部門在事發的朝陽區范圍內‘開展拉網式專項檢查行動’。”“北京的‘紙餡包子’還讓全國許多大中城市的早餐、攤點市場成了驚弓之鳥 ⑥ 。”
其實,分析失實報道之所以出現的原因,即可以發現,失實的原因有相當的復雜性,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從近些年來新聞失實的情況看,其中有的時候,是報道者沒有或采訪不到非常吸引受眾的新聞,于是要么無中生有,要么添油加醋,要么扭曲事實,以使所謂“新聞”更具“新聞價值”,尤其是使事實具備“新奇”的特征。
從歷史上看,不同時期的新聞失實表現出不同的特征。新時期以來,有為追名逐利而弄虛作假的,有為迎合受眾而弄虛作假的,當然也還有其他情形。關于此次“紙餡包子”假新聞的制假動機究竟是什么,我們姑且不論。
從理論上說,近些年來在我國新聞媒介市場競爭較為激烈,在需要通過吸引受眾進而以求獲得更多的廣告收入的情況下,具有“非常性”特征的新聞因為其對于受眾的較強的吸引力,往往更受到媒體的青睞。而此類事實又恰恰屬于發生機率比較小的事實,因此在這類事情之真偽問題上保持更強的戒備就尤為必要了。
這就給今天我們的新聞機構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對于非常性新聞,一定更要嚴加審核。
原因在于,愈是非常性新聞,愈是奇人奇事,愈有可能有虛假之嫌;愈是非常性新聞,如果失實的話其負面的影響也愈大。
這也就需要各個媒體機構在稿件審核工作中,對于具有非常性特征的新聞,一定要繃緊審核這根弦,要高度重視;其次,要認真地研究制定出一套符合各新聞單位特點的專門的審核方法和程序。這樣,會更有利于有效地治理此類虛假新聞。
新聞真實性的問題關乎黨和人民的利益,關乎新聞媒介的信譽,影響到新聞媒介社會功能的正常發揮。真實是新聞的生命,堅持真實性,是新聞工作的一個基本的工作原則。因此,對于失實問題一定要高度重視。
注釋:
①轉引自童兵、林涵著:《20世紀中國新聞學與傳播學 理論新聞學卷》,第119頁,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10月
②童兵著:《理論新聞傳播學導論》,第51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1月
③李良榮著:《新聞學導論》,第170頁,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
④李良榮著:《新聞學導論》,第170-第171頁,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童兵著:《理論新聞傳播學導論》,第51-第52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1月
⑤⑥李勇鋼:《從“紙餡包子”到“最毒后媽” 假新聞過后公信力何時“傷愈”》,載2007年7月25日《華商報》
(作者系西安電視臺主任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