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真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國人都責無旁貸!但實施保護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畢竟有限,若被某些偽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占用,那些真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便難免會遭遇不公了。
眼下,某些國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熱情空前高漲,似乎已泛濫到某種慌不擇“遺”的地步。《廣州日報》10月30日報道,中山市文化局等相關單位正在搜集中山裝的歷史資料,并將其努力申報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但目前仍然缺少關鍵的歷史資料。
而據世代制作中山裝的裁縫陳文鑄介紹,中山裝是中國標志性的禮服,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其4個明袋喻含著“禮、義、廉、恥”四大傳統美德。他說,“中山裝簡便實用、莊重大方、寓意豐富,它的誕生成為了中國服飾文化劃時代的經典,代表了中國人民振興中華、自強不息的愛國精神。”故其希望中山裝能夠重新流行起來,并對中山裝進行了改革,在保留原有款式的基礎上,用料和圖案都融入了時尚元素,讓它更能適應當今潮流。恕筆者愚昧無知,我雖是穿著中山裝長大的一代,可向來沒有體驗到中山裝竟還有如此豐富的寓意,更體會不到它與“振興中華、自強不息的愛國精神”有何關聯?
實際上,古往今來,任何一種服裝款式,有興便必有衰,這是人們審美情趣演變的必然規律。中山裝也一樣,與拖拖拉拉的長袍馬褂相比,中山裝自有自身的優勢,所以它才會在特定的歷史時期頗受國人賞識且甚為流行,可隨國人審美情趣的演進和變化,其設計呆板、品相老舊的缺陷日漸暴露無遺,于是它被另外的流行款式取代,也便在所難免。可如今,世代制作中山裝的陳文鑄先生面對中山裝日落西山的窘況,竟然“感覺很痛心”,他說:“從我的祖父輩開始,制作的中山裝就受到歡迎,在我們一家人的心里,向全世界推廣中山裝,讓更多人喜愛中山裝,是我們的責任。”陳先生希望中山裝能夠再度流行,并期待其能綻放出新的魅力,情有可原。可中山市文化局等單位欲將中山裝申報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便未免過于拔高了中山裝應有的文化價值,甚至有對偽非物質文化遺產實施泛保護之嫌。
當今,國人中對偽非物質文化遺產實施泛保護的傾向十分明顯,以至于對某些地方性的文化遺產保護采取極端的方式。于是,諸如什么子虛烏有的“八仙原籍”,虛無縹緲的“牛郎織女愛情的發生地”,都被某些利益相關者炒得不亦“糊”乎!的確,站在中山市相關部門的角度察看,中山裝有其應列為“寶貴的文化遺產”的充分理由,并理所當然地應成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可從服裝款式等審美視角觀之,它恐怕就沒有那么重要了。要不然,曾經伴隨幾代人成長的中山裝,也不會遭致眼下被國人遺棄或不屑的地步。
對真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國人都責無旁貸!但實施保護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畢竟有限,若被某些偽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占用,那些真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便難免會遭遇不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