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市場,政策風險依然是最經常及影響最大的系統風險之一,因此只有趨利避害。國外的基金在相對成熟的市場環境中都無法跑贏指數,分散風險是保持投資組合穩定安全的最關鍵理念。
政策風險是最大風險
目前,大家都在討論中國會不會出現“日本病”,這確實是個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
中國難生“日本病”
中日兩國的經濟結構有很大差異。在日本,很多投資都是通過大型銀行集中去做的,實體經濟中的很多風險會積累到銀行中去。而中國的民營企業很難從大銀行貸到款,只能靠自有資金或民間資金去周轉;因此,盡管國企的風險或多或少地積累到銀行,但遠不像日本那樣集中。
因此,我們認為二季度銀行股應實施減持,不是因為日本病,而是出于對宏觀經濟和市場形勢的理解。宏觀經濟向好時,首先應該考慮的是買進銀行,因為它通過貸款投資于各個行業。但2007年1季度出現經濟過熱,國家開始用組合拳調控,銀行就有可能受到影響,產生壞賬、利差減少等一系列負面影響。
A股蘊涵3大風險
不僅是在銀行板塊,政策面風險正在成為市場的頭號風險。如果說政府以往的調控主要針對宏觀經濟,在政策效應不斷被投資者預期消化的情況下,不得已開始直接瞄準股市了。已出臺的政策,已經充分表明了政府的立場:如果市場投機氣氛過濃、過分透支企業業績,更嚴厲的政策還將繼續出臺。政策面的傾向基本上是利空。
從基本面看,大家一般都預測,2007年2季度的業績會繼續1季度的輝煌,但牛市中投資者的預期容易過于樂觀。企業的業績是存在周期性的,2季度的業績是否能超越預期,是存在不確定性的。而且即使從預期業績看,現在投資滬深300成分股到2007年底的收益率,也僅為3%左右,而2007年的國債預期收益率就能達到4%左右,即現在投資股票的超額收益很有可能是負的。
資金面的結構正在發生變化。盡管基金的發行數量和資金在不斷增加,散戶和私募基金正在取代公募基金,成為市場的主力。他們追求絕對收益,不會在市場中長期持有,一旦有風吹草動,就會成為追漲殺跌的主力。在政策和市場的敏感期,這一點將表現尤其明顯。
三大因素都是利空的,市場短期盤整或向下的可能性很大,盡管我們并不是長期看空。6月4日大盤跌到3670點,但跌破3500點大趨勢就有問題了。不同估值水平的大盤藍籌股全線跌停,是投資者反應過度的典型表現,也是市場即將見底反彈的信號。
短線關注政策風險
對高位上的短期交易者,政策風險是最大的風險,但對市場長期發展則可能是利好的。由于中國股市沒有做空機制,市場只能單邊上漲,風險和泡沫很容易迅速積累,一旦發生下跌就變成股災。為了防止風險過度積累,可行的選擇只能是直接對股市采取政策,將泡沫擠一擠,同時也讓新股民受到教育。幸運的是,這次調控發生時,上市公司基本面沒有發生改變。如果上市公司的業績出現拐點,這種強力政策將可能導致災難。
分散可以降低風險
集中或分散因市場而異,但長期看分散是種習慣。2006年下半年至今,投資機會在不同時期分散于不同的行業。光大保德信新增長實施行業均衡配置,旨在及時抓住每個行業的機會。在是否分散及分散程度上,不同基金經理因人而異。
當然這并不妨礙在整體分散的前提下,對某些行業有所側重,比如對金融、保險業的超配。2006年4季度末新增長對金融、保險行業,重倉達12.48%;2007年1季度末,這一比例增加到18.72%。由于銀行業為快速增長的各大行業提供融資支持,投資銀行股,自然成為投資中國、分享經濟成長的很好選擇。另外,新華富時A200指數是新增長基金的業績比較基準,銀行股外加中信證券,占據了其30%以上的權重,從業績和風險控制的角度看,都值得新增長實行超配。
2006年4季度末和2007年1季度末,新增長的前10大重倉股持股集中度,僅分別為37.14%和34.99%,
且最多只有一只重倉股倉位超過5%。這與我對中國上市公司的理解,有十分重要 的聯系。我曾在大型國有企業工作過,深感和成熟市場相比,國內大部分國有上市公司在治理結構和透明性上還有差距,因此對大部分上市公司的管理水平和發展的持續性,持保留態度。出于風險控制考慮,我不會輕易把某個公司配到5%以上。
出于穩健考慮,我們從不買我們不夠了解的公司。我們不會買入我們覺得公司治理透明性不高,或者說我們看不懂的公司。對于成長性很高、但巴菲特也輕易不碰的高科技行業,我們同樣采取了慎重的態度。
海外的風險教育
國外市場的有效性,比中國這樣的新興市場要強。因而國外的基金更難跑贏指數,不分散投資結果一般都不理想。為了保住飯碗,基金經理通常都會傾向行業中性和分散投資。
分散投資成為潮流,還和國外頂尖金融學教育對風險的態度密切相關。國外的金融學教育是把風險放在首要位置講的,很多金融學理論都是將風險和收益統籌考慮。這些學院派出來的基金經理做投資時,自然就會更加重視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