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基金來源于國外的私人銀行業(yè)務。只是客戶的投資需求日益多樣性,私人銀行無法滿足,私募基金才應運而生,服務對象也日益廣泛,不斷有富人和機構加入這個行列。目前,中國香港地區(qū)已成為亞洲第二大私募基金中心。在海外和香港地區(qū),管理私募基金的機構很多,比如私人銀行、資產管理公司、投資銀行、投資顧問公司等。大部分知名的金融集團,都運作自己的私募,比如匯豐投資管理、美林、瑞士信貸等。
富人的游戲
香港公募基金的投資額最低為1000美元,比如香港寶源投資管理,高的為5000美元,比如美林、香港霸菱亞洲投資。而私募基金的投資起點通常在10萬美元,低的也要3萬美元,比如Man Group在香港推出的MAN AHL基金。
香港的私募基金投資者通常都有較多的財富,并缺乏時間打理。香港的私募基金遠比公募更關心資金的來源,通常不接受來源不明的資金。
財務杠桿
私募基金通常會運用財務杠桿獲取超額回報,風險較大。如香港,基金的杠桿倍數大概為自有資金量的2-5倍,也有的能到20倍。
準 入
在香港,只要是向社會公開招募的基金,都必須經證券監(jiān)管機關認可。未認可的基金一般就是私募,多為互惠基金公司和單位信托公司,集合投資人數不超過50人,不得向社會招募和宣傳,一般是封閉式的直接投資基金。
發(fā)起設立
以香港為例,要設立私募基金,發(fā)起人通常需要在離岸金融中心,先設立一家公司作為基金管理人,比如開曼群島、澤西島、人島、英屬維京群島等;接著,在現(xiàn)有的客戶中,進行私下募集,不必向香港當局進行任何申報,只需向離岸中心提交審計報告即可。
業(yè)務和監(jiān)管
在香港,私募基金可以從事與證券交易、證券投資咨詢、期貨合約投資咨詢、資產管理相關的業(yè)務和服務。香港只對私募基金的基金管理人進行規(guī)范,參與人員要取得相應的執(zhí)照。但和美國類似,私募基金的操作也游離于基金法規(guī)之外,投資(包括期貨交易)沒有任何限制,也不必向香港證監(jiān)會報告。香港的私募基金究竟有多大規(guī)模,因此很難得知。
公私轉換
如果私募基金想轉成公募基金,則需要向香港監(jiān)管當局申請,批準后,私募基金就完全轉變?yōu)楣?,接受監(jiān)管當局和公眾的監(jiān)督。規(guī)模達到2500萬美元,私募就可以申請轉為公募。香港公私募基金的這種競爭和轉換的機制,頗值得內地借鑒。
香港的私募操作完全是市場化的。基金管理人需依靠投資經驗和所建立的聲譽,來吸引投資者,雙方的關系完全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上的,卻很少出現(xiàn)道德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