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說,手機業是當前信息產業最活躍的領域之一。諾基亞、摩托羅拉、索尼愛立信這些老牌手機廠商活躍依舊,Apple的iPhone手機余波未平,Google手機、微軟手機又呼之欲出。本周再次傳來消息,說Yahoo也要做手機。
從歷史著手探求未來,是把握事物發展趨勢的有效方法。我們從來都被權威人士告知,手機分為三代: 第一代是模擬手機,第二代是數字手機,第三代是寬帶數字手機。可是,這種形而上的分代方式對于分析手機產業出現的重大變局基本沒有幫助。
顯然,我們現有的以技術為特征的手機分代方法已經過時,不再能概括出手機產業的關鍵屬性,已經無法從歷史路徑的分析中揭示未來。為了認識手機產業的未來,我們應該重新為手機分代。
我個人認為,不考慮技術特征,從歷史發展來看,手機產業可以分為這樣三個時代: 第一代是作為消費電子的手機,第二代是運營商的手機,第三代是互聯網手機。
本世紀初葉,手機開始逐漸普及,需求旺、價格高,人們也視之為繼電視、空調、洗衣機之后的又一大件。那時的手機業,是以消費電子思維主導的產業。日系的東芝、三菱、松下、NEC,歐系的飛利浦、西門子,韓系的三星、LG,國內的TCL、康佳等消費電子廠商紛紛涌入,市場也是喧鬧一時。這一階段,是手機的消費電子時期。
進入2005年以后,手機迅速普及,移動運營商的業務漸漸超過了固話運營商。移動運營商推出彩信、彩玲等多種增值業務,出現了將業務與手機綁定的情況。這時,運營商開始大量訂購定制手機。2005年,國內移動運營商的訂購量就超過當年手機總銷量的12.4%,訂購費用超過100億元。不僅是中國,運營商訂購手機也是全球手機產業的重要特征。這一時期,產業已為運營商所主導,是手機的運營商時代。
進入運營商時代以后,與電信業關系較遠的大批消費電子廠商退出了手機產業。其中,又以日系損失最為慘重: 在2006年三菱退出中國市場后,至此包括三洋、東芝、松下等在內的日系手機在中國全軍覆沒。而諾基亞、摩托羅拉、索尼愛立信等與電信淵源較深的廠商,則憑借著與運營商建立的牢固的合作伙伴關系,成為運營商時期的市場主力。可以這樣說,我們現在仍處在這樣的時代。
Apple公司推出的iPhone,在其光彩奪目的外表下,其實也發出了這樣一個信號: 手機業即將進入全新的互聯網時代。
進入運營商時期后,運營商們為了獲取新的業務增長點,不斷嘗試各種新的殺手級應用,譬如彩鈴、彩信、照相等,但是均沒有取得明顯的成效。iPhone則告訴世人這樣一個無可辯駁的事實: 手機新的殺手級應用其實就是互聯網!
這個道理一被點穿就全無懸念,雖然這不見得是運營商喜歡的業務,畢竟與iPhone綁定的iTune和YouTube都是互聯網業務。在這種情況下,互聯網公司再不考慮進入手機產業,就真的是很奇怪了。
互聯網手機給手機產業的下一步發展,出了一道大大的難題: 商業模式的重要性已超越電信運營商津津樂道的技術,成為第一要素。由此看來,互聯網廠商與電信運營商的利益博弈將成為手機產業新時代的基本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