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過11月22日至25日世界杯比賽的高爾夫球迷并不需要懊惱,因為從2007年開始一直到2018年,深圳觀瀾湖高爾夫球會將連續舉行12年的世界杯比賽。
為什么一項比賽會連續12年在一個地方舉辦呢?它到底能為主辦者帶來多大的收益呢?很多人可能只注意到它是有錢人的游戲,參加比賽的選手會獲得高額的贏球獎金,然而比這些更有意義的事是,高爾夫所能帶來的經濟效益更加讓人側目。
高爾夫世界杯之前的舉辦紀錄是,美國曾不連續地舉辦了10屆;中國卻創造了另一個紀錄,在北京奧運會前后,連續12年舉辦高爾夫世界杯。觀瀾湖高爾夫球會主席朱樹豪對此的解釋是:“正像奧運會、F1等賽事進入中國,代表了我們國家綜合國力的提升、世界對中國的認同一樣,高爾夫是在全球政界,商界擁有極大影響力的項目。高爾夫世界杯進入中國,而且是連續12年在中國舉行,其經濟、社會效益都是前所未有的。”
事實上,高爾夫是一個涉及所有常規元素的商業模式:人力資源、品牌推廣、戰略企劃,供應鏈、市場營銷等等。以美國名人賽為例,一個紀念棒球帽的價格為16美元,一瓶冰鎮啤酒加雞蛋三文治的價格為3.5美元,停車費每天15美元。一張176美元的名人賽球票可以炒到六七千美金,而且一票難求,連續41年來美國名人賽的門票都提前銷售一空。據保守估計,僅伍茲參加的1997那年,售出的門票就達35萬張。
然而跟廣告贊助和電視轉播費比起來,這些只是小巫見大巫。美國名人賽的廣告贊助收入以千萬美元計算,對于那些想把自己名字和標識掛在球場旁邊的企業來說,需要付出近千萬美元的入門費。此外,美國名人賽還盤活了一個中等大小的佐治亞州城市的經濟。在舉辦地亞特蘭大,美國名人賽孕育了臨時租賃業。當地人都將他們的房子租賃出去,以收取數千美元的租金。當地公司們則出租奧古斯塔大廈。即便此,從全球各地蜂擁而至的記者們有時候還是不得不擁擠在最一般的鄉村小屋中。那些想找到旅店的人必須開車到90英里之外,而且必須支付平常三倍的價錢。教堂,小商店、以及一些家庭將他們的草坪變成了停車場,而孩子們則支起小攤出售瓶裝水。每到比賽的時候,當地的居民更是打著“我愛名人賽”的橫幅。
未來12年的世界杯會給中國帶來什么呢?以萊德杯為例,2006年為舉辦地愛爾蘭當地經濟注入的資金已經達到了1.43億歐元。一位著名的高爾夫運營專家分析,連續12屆的觀瀾湖高爾夫世界杯將為深圳、東莞兩地創造300-500億元的經濟效益。
《高爾夫文摘》雜志在1972年就說,高爾夫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官方運動”。高爾夫是美國的“國家娛樂”,因為不管你多大年紀,都可以打高爾夫。“當人們在辦公室里工作時,他們就有時間有精力打高爾夫了,因為這是他們能夠得到的為數不多的健身機會,即便他們年齡漸高”。
根據央視數字高爾夫·網球頻道的統計,在中國收看高爾夫比賽的人數經常能達到100多萬。就球場數量而言,中國有300家到400家球場,已然是亞洲高爾夫第二大國,也是世界高爾夫第五大國。《亞洲高爾夫月刊》的斯賓塞·羅賓遜說:“我們估計中國目前有30萬高爾夫人口,其中包括在華的外籍人士,但球場經營者和一些相關人士卻認為中國的高爾夫人口應該更多。”
和其他比賽一樣,高爾夫運動也能緩解城市就業壓力。一家18洞俱樂部一般擁有員工500人左右,目前僅珠三角的俱樂部中,共擁有1200多個球洞,大約可安置近3萬人就業。另一方面,高爾夫還間接地解決了相關制造業的就業問題。如前面所分析,高消費的高爾夫運動有效拉動球具,球服等相關制造業,而相關生產類型都屬于精密型的生產,尤其是高檔球具,幾乎是全手工制作;加上服裝、草坪設備、球車等生產,其制造業解決的就業是其俱樂部內部所解決的就業人數的數倍。
高爾夫球場的投資建設在一座城市中算得上是一個大項目,一個較高標準的18洞球會的投資,包括俱樂部會所等一些其它輔助設施(不含地價),一般需要近億元,若計入地價,地產,其投資額更加龐大,而這些投資都以民間資本為主。同時,高爾夫是一種高消費,國內的會籍費一般都在20萬到40萬元間不等,會員還要繳納年費,入場打球還有球童費、球車費、餐飲費等,而散客在國內標準高爾夫球場打場球平均約1000元。
責編 馬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