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手下敗將說抱歉
在外人眼里,凱特十分神秘,她的勝利來得太容易了,生活中她是個什么樣的人呢?
作為美國游泳隊的金牌選手,能和菲爾普斯、考芙琳這樣的優秀選手并肩戰斗,凱特至今都覺得受寵若驚:“我很小的時候就知道娜塔莉·考芙琳和邁克爾·菲爾普斯。沒想到我居然可以和他們站在一起。我一直都在問自己,我真有這么厲害嗎,能和心中的英雄平起平坐?”每次有人來問凱特索要簽名,她都一臉驚訝地望著人家:“你是要我的簽名?你知道我是誰嗎?”事實上她第一次代表美國隊參加國際比賽時,就有人找她詢問,“你是美國隊的吧,給我簽個名。”凱特答應后,就在紙上隨便簽一個隊友的名字,而不是自己的名字。“反正他也不認識我。我哪里是名人啊!”
2005年底,當美國游泳界的最高榮譽“金泳鏡”獎揭曉時,凱特擊敗了其他女將而獲獎,她竟然只有簡短的幾句致謝詞,以至于所有人都難以置信:“我說什么好呢?感謝我的家人,嗯……對,我還要感謝我的教練,和所有支持我的人。謝謝!”全場觀眾本來準備聽聽她的肺腑之言,沒想到只有不足30秒,大家愣了足有一秒鐘,隨后才爆發出祝賀的掌聲。
你見過獲勝后,還會對手下敗將連連說抱歉的冠軍嗎?凱特就是這樣的人。
只有在泳池里,她才是勇往直前、追求極限的小飛魚。一旦以勝利者的身份結束戰斗,離開泳池后,她就變回了那個不善言辭、性格內向的小姑娘,總是對那些年齡比自己大、經驗豐富的老將們心懷愧疚。據熟悉她性格的俱樂部教練透露:”當凱特獲勝后,她當然會在第一時間為自己的成績高興,但同時,她會非常難過,認為自己讓其他選手難堪、出丑了,她會為此而感到抱歉,一見到人就說‘不好意思,不好意思’。她真是可愛!”
“一根筋”的犧牲精神
在齊格勒一家人的心里,凱特是個典型的“一根筋”,對自己認準的事情堅持到底,絕不動搖。在凱特即將7歲的時候,他們用一件漂亮的新泳衣來誘惑她學習游泳。結果,凱特很爭氣,很快就學會了不沉到水里去,進步速度驚人,從簡單的入門課,到加入游泳隊,再到13歲時登上成人俱樂部比賽的最高領獎臺,她只用了6年。這速度實在太快了,超乎父母的想象。要知道,凱特的哥哥和姐姐都非常出色,哥哥大衛2003年畢業于麻省理工學院,姐姐是華盛頓大學的學生,都參與過很多運動。
對齊格勒夫婦來說,是培養成為一個萬眾矚目的體育明星,還是涉獵廣泛、對什么都感興趣的正常孩子,他們更傾向于后者。凱特的父親說:“沒有人指望著家里會出個體育明星。凱特身上的基因好像出錯了。我希望孩子們能夠嘗試各種不同的事情。”不過,凱特讓他失望了,從她踏進游泳池的那一天起,至今12年過去了,他們仍然在苦苦等待,帶著小女兒去開辟一塊新天地。
凱特每周訓練8次,父母的時間表也圍著她轉,每天早上從家到俱樂部,再趕到學校上課,下午課后再下水訓練:之后回家。每周二和每四,她的起床時間都是早上3點55分!她要進行一個半小時的訓練,游程4英里。然后她去學校上課,下午放學后再完成3個小時、大約6英里距離的訓練。在學校游泳季節時期,她經常是從下午的訓練直接游到晚上的比賽。早飯和晚飯基本都是在爸媽接送她的車上迅速解決。一般情況下,她晚上7點由父親接回家,在兩個小時內趕完作業,然后上床睡覺。
多年來,凱特始終早起訓練,而且從不用父母“威逼”。她用什么來鼓舞自己呢?“說出來,可能很可笑,我和我的俱樂部隊友們每天早上訓練結束后都會到一家餐館一起去早餐,這是讓我起床的理由和支柱。因為和伙伴們在一起的感覺特好玩!”說這話時,凱特像個孩子似的開心。不過,真情告白在后面:”說實話,我那么早起床,是因為我知道只有這樣,我才會更加優秀,更加進步。為了我的理想,我必須這么做!要知道,我所有的對手也都是這樣的訓練方式。如果我想成為最好,我必須起床!盡管每天早上4點鐘起床確實非常、非常痛苦!”
凱特的理想是成為像珍妮特·埃文斯那樣的偉大運動員。“她是歷史上最出色的女子長距離選手,成績出類拔萃。我從來沒有想過會改寫她的成績,只要是接近一點,我就心滿意足了”當凱特打破了埃文斯的1500米自由泳世界紀錄后,她依然對偶像心存敬意。“埃文斯創造這項世界紀錄的時候,我才剛剛出生。她能把世界紀錄保持這么久,真是了不起!”
在凱特教練貝耐基心目中,他的訓練計劃就像電腦系統方程式那樣運行,絕對不可以改變。別人對于凱特能多年來堅持教練的“魔鬼訓練法”感到“不可思議”,只有那些親眼看過她訓練的人,才會意識到,是凱特自覺自愿地進行“魔鬼訓練”。長期指導凱特的體能專家卡倫認為:“她的訓練計劃看起來很瘋狂,但是她自己才是那個給自己加班加碼的人。”美國游泳隊顧問伊拉指出,凱特是美國年輕一代運動員中,少見的富有“自我犧牲精神”的人。
為了游泳,凱特放棄了進入全美任何一所高等學府的機會,也放棄了豐厚的獎學金,只留在家鄉弗吉尼亞州的喬治梅森大學就讀,理由是她可以繼續跟隨她的教練貝耐基訓練,而不用承擔更換教練帶來的種種不良后果。
為了游泳,凱特犧牲了和同學之間的交往。別人都相約去看電影、聚會,她只能在訓練結束回到家后再給朋友們電話,可憐巴巴地詢問大家玩得是不是開心。好在俱樂部里,她也有一大幫朋友,大家都是這樣訓練、生活、學習。每當有新人要求加入游泳隊時,他們的理由是,“我想和像齊格勒這樣的金牌選手一起訓練”。
家人與嚴師的兩次“沖突”
每個星期,凱特的訓練時間都超過20小時,游程大約50英里。每天僅有的一點自由時間,用爸爸的話總結,那就是“吃飯、寫作業和抻抻腰的功夫,這一切不會超過一個半小時,剩下的時間她不是在水里,就是為了下水在做準備。”
凱特自己也說:“我的家人總是認為我練得太多了,我媽媽總是勸我,咱們今天別去訓練了,就在家休息,緩口氣。但是我覺得要是沒有艱苦訓練,就沒有我現在的成績。”
凱特的第一次、也是僅有的一次缺席訓練至今讓她記憶猶新。那時她還不滿14歲,一個禮拜天,是哥哥的21歲生日,她有一篇周一必須要交的論文。她有充足的理由不訓練,于是,她和家人們過了一個愉快和舒服的周日。沒想到,這令教練貝耐基大發雷霆。媽媽說:“給哥哥過生日,完成自己的論文,這是個再正常不過的周日安排了。可是,貝耐基卻大動肝火,那聲音直到現在還在耳邊回蕩:‘我無法相信,她竟然會因為任何理由而缺課。這絕對不可以,周日的訓練非常重要!’”
在與教練的這次“較量”之后,凱特再也沒有缺過課,盡管她父母經常和貝耐基“唱反調”:每當天氣不好或是下雪的時候,凱特父母想以“道路危險”為借口,替女兒逃課時,貝耐基總會親自駕車上門接送她,讓她無處可“逃”。
凱特和教練貝耐基相處時間甚至超過了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對她來說,教練是導師、朋友、理療師、心理專家、更像是父親。不過有一次,她和父母又“觸怒”了貝耐基。
每年8月,凱特都有為期三周的假期,這是一年內她唯一的放松機會。有一年,齊格勒全家在遠離城市的鄉村小木屋里度過了一周,這是她第一次遠離泳池,成了完全的“陸地動物”,把貝耐基留下的“至少每兩天下一次水”的指示丟到了腦后。休假結束后,凱特的水性全無,體力疲憊,用了很長時間才投入訓練。貝耐基毫不客氣地對齊格勒夫婦講:“你們這是在讓她大踏步地倒退!你們全家都應該意識到,以后再也不能這樣休假!要休息也得找個好地方,一定要找能夠游泳的地方。游泳必須是休假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
這是齊格勒家人和教練貝耐基僅有的兩次“沖突”,這并不影響凱特對家人和對教練的熱愛,以及彼此間的情誼。“我的父母非常支持我,從來不給我壓力,要我去贏得比賽,或是必須做這個、不許做那個。他們要我去贏得體育之外的東西,比如說交朋友,態度積極上進。他們只是想讓我享受體育。每次比賽前,他們對我說的都一樣:‘玩得愉快!盡力而為’。我愛他們!喜歡他們這樣說,喜歡他們給我的擁抱和支持。”
貝耐基也是對凱特贊不絕口:“不管什么時候,她永遠都是最后出水的那一個人!”凱特會調皮地插嘴:“是啊,那是因為你在身邊監督我,就好像我有50億個小時可以訓練似的。”“這對你有幫助,難道不是嗎?”師父笑著反問道……這樣的師徒對話還有很多。
相信在北京奧運會上,凱特·齊格勒還會出現在冠軍領獎臺上,只是不知道,那時候,她會把世界紀錄提高多少?
責編 杜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