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精英賽上,中國女排干脆利落地將“豪門之師”古巴隊斬落馬下,第三次收獲到該項賽事的桂冠。電視鏡頭里,陳忠和教練酣暢的笑著,誰都知道這場比賽的分量和含義,勁敵古巴以雅典奧運會全班人馬出征,實力不言自明,結果還是沒能抵住中國的青春攻勢;更為重要的是,“換血”之后中國女排活力四射,幾位新人均可圈可點。
21歲的北京姑娘薛明便是“新人秀”中出彩的一位。
“懶”并快樂著
薛明是個性格開朗的姑娘,說起話來無拘無束,笑起來無遮無攔。但說起自己的具體性格,薛明就開始有點迷糊了:你說是開朗活潑吧,偏偏有時候又喜歡安靜獨處。她覺得她綜合了爸媽的特點,“我爸脾氣比較急,我媽比較好靜:所以我有時候特急躁,有時候就特安靜。小的時候容易沖動,別人說我兩句就受不。”
說完脾氣薛明又提到自己的形象,她仍然覺得自己的長相也繼承了爸爸的缺點和媽媽的優點,“小時候別人都說我長得像爸爸,現在我越長越漂亮了,大家又說我像媽媽。這還不算什么,我爸爸上牙長得不太整齊,我媽媽下牙不太整齊,結果到了我身上你猜怎么著?滿嘴牙都不整齊,害得我后來只好戴牙箍整牙。”那段時間有人給她進言,帶牙箍特別影響食欲,好多東西不能吃,所以是減肥的最好時機。但這種“經驗”擱到薛明身上卻完全行不通,她該吃什么還吃什么,“我特愛吃肉,只要聞見肉香就走不動道兒了”。
薛明笑稱自己最大的特點就一個字——懶!“我的懶是出了名的,有時我連路都懶得走,平時在宿舍里要是有人來敲門,我就和室友猜拳,誰輸了誰去開。要是我一個人就干脆不鎖門。訓練完我必須得把一切事情都做完了,不是我心細,而是一坐下我就懶得起來了。”
在“懶病”的驅使下,薛明在訓練中也要動腦筋偷懶。在體校時,一次練身體,薛明覺得教練并沒有盯著她看,就少做了幾下,可沒想到教練對她的“懶”早有耳聞,一直暗中注意呢。被當場抓住現行后,又是挨批又是受罰,當著大伙兒的面,她覺得很沒面子。后來一總結一完善,還是因為太年輕沒經驗,長大后再因為懶被抓現形的次數就少多了。
出道早卻難進國家隊
薛明身高達1.93米,臂長50公分,即使站在網前不跳,她的整個手掌已足以高出網帶。
頎長的身材并未影響薛明的協調性,無論在前排攔網、快攻還是在后排的防守乃至強攻,她都能勝任,而且腳下移動靈活,判斷準確,天生就是個打排球的料。
出眾的身體條件讓薛明早早就奠定了國字號球員的位置,從國少、國青,再到國家隊,薛明步步為營地實現著自己的夢想。在國家隊摸爬滾打了三年之后,今年第一次確立了準主力的位置,又在瑞士精英賽讓人看到了她的優勢與潛力。
14歲進入北京女排時,她的身高已達到1.89米,但身體過于單薄,與當年的趙蕊蕊頗為相似,再加上也打副攻的位置,于是被媒體稱為“趙蕊蕊第二”。
聽到這樣的稱謂,薛明最初頗有些得意,畢竟自己是剛剛出道的無名小卒,能被人拿來與名聲大震的偶像相提并論,是件值得自豪的事兒。時間一長,她有些開始犯嘀咕了:“老被人這么說來比去的,我自己到哪兒去了。
盡管薛明堅持懷疑人生,但因為出類拔萃的身高,她還是毫不費力地成為國內副攻手中的佼佼者。對此,朋友對手都頗不以為然,誰都知道是爹媽給了她先天優勢,再繼續向前走,力量上的不足開始制約她進步的速度。薛明至今也搞不明白,媽媽是業余籃球運動員、爸爸是業余摔跤運動員,這樣的遺傳基因和血液結晶,自己怎么就沒勁呢!
做斜板仰臥起坐時,別的女生好賴都能起一兩個,可我往上一躺,不管怎么使勁兒,怎么咬牙瞪眼扭身子,就愣是起不來。后來進入北京隊和國家隊后,練得也挺苦,可跟其他人比還是差好多。因為這個缺憾,薛明在國青隊待了三年后,還是沒撈著進入國家隊的機會,而與她同時進入國青隊的楚金玲、王一梅、王婷和楊爽等人,卻都被陳忠和看在眼里記在心里。
看著身邊的隊友一個又一個地披上國家隊球衣,薛明干著急沒辦法。我知道自己的的弱點,國家隊沒選上我,說明我還沒有達到那個標準。因此只有好好的練,為了這一天早日到來做好準備。
苦盡甘來的心理磨礪
盡管三次入選國青隊,薛明卻自嘲命苦,苦的沒法說。進隊三年時間里,當初和她一起入隊的朋友最后只剩下四個,其中三個都進過國家隊,就她一人還堅守著。在國青隊她是挨教練罵最多的,別人好賴被教練連罵帶夸,就她這三年來被蔡斌教練當眾表揚過一次,薛明說她記得很清楚,“感動得我當場就眼淚嘩嘩的,多不容易呀!”
其實,在國青隊她一直背運不斷,第一年入選國家青年隊,準備打亞洲青年錦標賽,隊里副攻手受傷,她幸運入選,沒打上比賽還算正常;第二年要打比賽了,她又受傷了,直到2004年才第一次打上主力,真正打上主力讓她真正感受到了壓力。
有了國青隊打國際比賽的經歷,薛明成熟了許多。2004-2005年步步高全國聯賽上,薛明的表現在年輕選手中相當搶眼,攔網方面尤為突出。此外,她的防守、一傳和后排進攻也趨于穩定。全國聯賽后,陳忠和便將薛明招至麾下,在國家隊兩年多的時間里,薛明始終是個邊緣人,每到大賽,薛明必是被淘汰的對象之一。原因尤其簡單,她一直沒有解決力量太小的弱點。去年世錦賽前,北京隊教練給落選的薛明專門開了“小灶”,強化她的體能訓練;聯賽期間,教練針對她的薄弱環節,專門派有經驗的老教練蘇迎春負責訓練,在他一對一的監督之下,差不多在一個月的時間內,薛明的力量就有了明顯的變化。“等再回國家隊,我突然發現自己胳膊不比別人細了。”說著薛明挽起袖子,彎起胳膊,比劃了一下。
力量長了胳膊粗了,肌肉開始顯“塊兒”了,薛明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有時候自己情不自禁地撩起袖子和隊友比塊兒。呵呵。”
練粗胳膊后,薛明在心理上也經受了一次大的考驗,這是她第一次感受到如此巨大的壓力。當時馮坤養傷不能參賽,北京隊只有董穎一個老隊員,剩下就是我了!以前盡管是主力,但基本上是圍著老隊員打。接應二傳曾春蕾因傷不能出戰,遵從隊里的需要,薛明開始改打這個陌生的位置。客場與山東隊的比賽中,薛明感覺自己的承受能力達到了極限,球怎么打怎么不順,整場比賽的表現可以用一塌糊涂來形容。主教練林榆廷和領隊王衛軍都狠狠地批評了她,他們認為薛明的比賽態度不好,太過隨意。經過這次磨礪,薛明開始對自己重新定位,作為北京隊的頂梁柱,她開始考慮自己的情緒會不會給全隊帶來負面影響。
才剛上路
薛明的進步,讓國家隊教練喜上心頭。2007年漳州集訓時,記者曾到現場觀摩訓練,主教練陳忠和喜笑顏開地說“薛明的力量長了很多,以前她的臥推重量只有40公斤,現在能推起70公斤了。扣球也是‘叮咚’有聲,棒頭(指扣球力量)硬朗很多,我想今年多給她一些機會。”
果然,在今年中國國際女排精英賽的兩站比賽中,薛明不僅場場主力首發,而且在無錫站獲得了最佳攔網獎,并逐漸在國家隊確立了準主力位置。
薛明的長處是攔網時機的選擇和把握,缺點依然是力量不足。有句話說,心有余而力不足,薛明把她歸結為這種情況。扣球分量不夠,很容易被對手防起來;攔網力量不足有時候就攔不死,特別是網口上一對一對抗時,誰的力量大,誰獲勝的機會就多。所以,薛明一直想的是如何讓自己盡快地強大起來。
如今,國家隊副攻位置上的競爭非常激烈,除了趙蕊蕊和劉亞男外,徐云麗、馬蘊文與薛明的年齡相仿,水平也難分伯仲。薛明說:“今年我才開始到一組訓練,打對攻每次傳球給你,你都必須打下去,如果過不了關,心理壓力自然大很多。我明白主力和首發的位置不是每個人隨便都可以爭取到的,必須珍惜難得的機會。”
責 編 馬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