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16日,北京人民大會堂,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記者招待會。溫家寶總理從容回答中外記者提問,妙語連珠,文采飛揚。此時,溫總理身邊一位青年在紙上快速地記錄著。每當總理話音一落,他的英文翻譯聲便從話筒傳出,語音流暢,表述準確。
青年翻譯名叫費勝潮,先后陪同國家領導人出訪過50多個國家,在一些國際重大事件中,常常能在中國領導人身邊發(fā)現(xiàn)他的身影。這位年僅34歲的青年才俊,是怎樣一步步成為優(yōu)秀的外事翻譯的?
穿插前進,“黑馬”闖進外交部
1973年,費勝潮出生在武漢一個書香之家。父親是大學教師,非常注重對子女的教育。費勝潮從小就是個活躍分子,熱衷于學校舉辦的各項活動,有“小外交家”之稱。
上了中學,費勝潮開始對航空、船舶、兵器知識有了濃厚的興趣。翻完圖書館的中文版圖書,不過癮的他又找來外文書籍閱讀,這在無意中激發(fā)了他學英語的激情。很快,費勝潮成為了學校里的英語佼佼者。
高中畢業(yè)時,發(fā)展全面的費勝潮有望被保送到北京外國語大學。理科出身的父親,主張兒子選擇這樣一所專業(yè)性很強的大學,將來成為一個實用的專業(yè)人才。但費勝潮卻一心想報讀學科體系更為齊全的武漢大學,他認為,每個人面前其實一直存在著多條發(fā)展軌道,比如自己非常崇拜的毛主席,既是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又是無比豪邁的詩人,還是自創(chuàng)一派的書法家。政治、軍事、文化、藝術……好像一條條跑道,這對于短跑運動員來說很重要,但對于馬拉松運動員來說則不然,你盡可以在不同的跑道上穿插前進,關鍵是要第一個到達終點。費勝潮把這一想法告訴了父親,開明的父親覺得兒子說得有理,遂尊重了兒子的選擇。
一進大學,費勝潮便選修了經(jīng)濟學的雙學位,并先后加入學校多個社團。足球場上,膚色較深的他常常在對方的嚴密防守中找到空當,給對方制造危險,同伴們都叫他“黑馬”。
1996年初夏,當同學們正忙著看招聘廣告時,費勝潮已經(jīng)拿到了某世界頂尖級外企的錄用通知。但緊接著,外交部來到武漢大學招收翻譯人才,費勝潮得知這一消息后,兒時的外交夢再次躁動起來:既然有這么一個難得的機會,干嗎不去試一試?
費勝潮一路過關斬將,憑著極富磁性的嗓音、出色的口語、扎實的學科基礎贏得考官的好感,順利通過海選、初試。復試時,考官讓費勝潮用英文談談對國企改革的看法,這時,平時對時事的關注發(fā)揮了作用,他滔滔不絕地道出了自己的一番見解。面對這位談吐不凡、鎮(zhèn)定自若的年輕人,幾位考官面帶微笑,彼此會心地點了點頭。
本以為大學期間的優(yōu)異成績能使自己在外交部大展宏圖,誰知艱苦的軍訓結束后費勝潮才得知:每年像自己這樣被招進外交部的名校尖子生有200多人,通過半年的“魔鬼訓練”及層層考試,最終只有4-6人能進入翻譯室英文處。
一天,一位前輩把大家?guī)нM一個房間,里面放著一臺小電視,滾動播出英國BBC和美國CNN兩個頻道的新聞。就在大家疑惑不解為什么一個電視機要不斷地換臺時,前輩發(fā)話了:“你們先聽著吧。”幾分鐘后,前輩再一次發(fā)話:“現(xiàn)在你們把原話記下來。”他們這才知道,原來是變著法兒考試,當?shù)讱馐愕男氯藗兡闷鸸P時,立馬傻了,剛才聽到的一句也記不住,兩個臺的新聞在腦海里不斷地滾動,根本分不清哪是哪。大家這才理解外交翻譯的要求,不僅要翻譯功底好,而且還要有超強的記憶力,能在第一時間把過去幾分鐘內(nèi)聽到的話一字不漏地翻譯出來。而這些,絕非一朝一夕就能練成的。
經(jīng)過近半年的訓練,瘦了一圈的費勝潮從眾人中脫穎而出,正式成為外交部英語翻譯。
與領袖零距離接觸,外交翻譯風光并辛苦著
在工作初期,費勝潮曾隨財政部代表團訪美,并被派送歐盟翻譯總司學習同聲傳譯。學成歸國后,多次隨國家領導人出國訪問,并擔任國際會議的翻譯。
在別人看來,無論是費勝潮所處的位置還是他所從事的工作,無疑都是風光十足。有一次,一位老同學從電視里認出了他,興奮地給費勝潮打來電話:“‘黑馬’,你小子行啊,我在央視都看到了你!”費勝潮臉上寫滿了淡定,他知道,風光背后的付出與辛苦,只有自己清楚。
由于現(xiàn)任國家領導人大多有極強的工科背景,熟悉工業(yè)領域,提問非常專業(yè),而外交部翻譯們又多為純語言或者文科出身,所以每次提前幾天接到任務后,費勝潮立即展開準備工作。有一次,他得知溫總理在行程中有可能會參觀某光纖廠,便立即上網(wǎng)查看那家企業(yè)的概況,并且將所有專業(yè)詞匯牢記于心。盡管費勝潮苦下工夫,結果在翻譯時還是遇到了“攔路虎”,不知道一個新出現(xiàn)的詞怎么翻譯,情急之下,他只好詢問身邊的陪同人員,了解清楚后才根據(jù)意思翻譯出來。事后,溫總理并沒責備費勝潮,而是溫和地告訴他:“不會翻譯不要緊,翻譯錯了可不行。”總理的嚴謹、寬容讓費勝潮深為折服。
經(jīng)歷了這件事,費勝潮對自己的要求更加嚴格。在涉及可能被參觀的企業(yè)時,費勝潮不僅要求自己清楚該企業(yè)的運營情況、主要產(chǎn)品,還要了解產(chǎn)品的工藝流程、機器的工作原理,甚至向團隊、教授請教。有時他提出的一些問題的專業(yè)程度,讓教授都難以相信他是文科出身。
隨著經(jīng)驗的豐富,費勝潮的表現(xiàn)愈加出眾,并逐漸有了在記者招待會現(xiàn)場翻譯的機會。如果說陪同翻譯遇到不清楚的地方還可以詢問身邊的人,那么,記者招待會上同聲傳譯則要求準確、高效、高質。記者招待會面向全國乃至全球直播,關乎著國家形象,容不得半點差錯,對翻譯人員的挑戰(zhàn)難度可想而知。
費勝潮力求不打無準備之仗。但因為事先不知道刁鉆的記者們會問什么樣的問題,也不知道領導人會做出什么樣的回答,所以日常的準備工作顯得尤為辛苦——為了熟知政策,必須閱讀中央有關會議文件、人民日報社論;為了補充信息,要關注媒體報道、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閱讀外電、外報,上網(wǎng)瀏覽信息等等,一切可能在記者會上會被涉及的內(nèi)容都要做到“未雨綢繆”。
2006年的一次記者招待會前夕,費勝潮從《人民日報》上了解到,總理在一周前參加人大甘肅團組討論的時候,講了“知難不難,迎難而上”這么一句話。記者會那天,溫總理在回答提問時再次提到了這句話,并在此基礎上作了延伸。溫總理一段話講完,胸有成竹的費勝潮脫口而出:“When you know it is difficult,it may be less difficult.We need to face up to the difficulties……”
雖為高級翻譯,但費勝潮也出過差錯。有一次舉行記者招待會,接近尾聲時,鳳凰衛(wèi)視的記者用中文提了一個問題,翻譯起來并不難,費勝潮順暢地脫口而出,但全場大笑,領導人也笑了,頓時他恍然大悟,原來自己是用中文把問題重復了一遍。下來后,他自嘲道:“腦子里的扳道工扳錯了道。”
2005年4月,跟隨溫家寶總理出訪印度之后,費勝潮不無感慨地說:“作為一名身處現(xiàn)場的翻譯,我從總理身上學到了不少東西。當別人提問,甚至是提出讓人難堪的問題時,也不一定要跟人爭論一番。爭論不一定是好事,有時候完全可以通過和緩、迂回的方式達到更好的效果。”
絕對挑戰(zhàn),將總理的話翻譯給全球觀眾
由于工作繁忙,費勝潮已經(jīng)3年沒回老家過年了。他原打算2007年春節(jié)帶妻子和女兒回武漢跟父母團圓,就在春節(jié)前一周,費勝潮接到任務:在2007年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記者招待會中擔任溫總理的翻譯。每年的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記者招待會是我國最為重要的記者招待會之一,也是最受海內(nèi)外媒體關注的記者招待會之一,全球將近有二十億觀眾收看現(xiàn)場直播。在這個舞臺上擔任翻譯,可是翻譯人員畢生的追求啊!
為了全心投入準備工作,費勝潮放棄了回老家的打算,他心疼地對妻子說:“佳佳,你看……”沒等他把話說完,妻子俞佳搶道:“你就放心準備去吧,一定不能讓溫總理的話打了折扣。”費勝潮摟著妻子,感激得不知道說什么好。
費勝潮與俞佳是中學同學,兩人直到大學才確立戀愛關系。雖然工作地點都在北京,費勝潮卻不像其他人那樣常常陪在女友身邊,高峰的時候費勝潮一年當中有140多天都在世界各地飛。剛開始,俞佳對費勝潮有些小小的怨言。但后來兩人的婚禮,讓俞佳對丈夫理解了許多。
那一天,外交部有27對新人結婚。當天早晨,新人、嘉賓還有外交部各級領導都聚集在外交部駐通州的基地,等待主婚人唐家璇部長到來。可是左等右等,唐部長始終沒有出現(xiàn),等來的是王國章書記,還帶來一個驚人的消息:美國剛剛轟炸了我國駐南斯拉夫使館!不過婚禮沒有取消,照常進行,王國章書記主持了婚禮。當天下午,王書記作為特別行動小組的組長,乘專機飛往南斯拉夫,而費勝潮也積極投入了對美交涉索賠的談判翻譯工作中。
這次特殊而帶有幾分遺憾的婚禮,讓小兩口生平第一次意識到小家的幸福和國家的安全之間的聯(lián)系竟是如此緊密,也因為親身經(jīng)歷了這次不尋常的婚禮,俞佳對丈夫再也沒有怨言。
得到妻子的體諒后,費勝潮馬不停蹄地開始為記者招待會做準備。費勝潮說,雖然現(xiàn)場翻譯只是他一人,但背后卻是整個翻譯室的人集體在支持。在他接到任務的同時,翻譯室的其他40多人也都進入了高度緊張狀態(tài),幫他到處收集材料。此外,翻譯室還為費勝潮召開了一次“模擬記者招待會”,讓同事們扮演發(fā)言人和各國媒體記者,從刁鉆的角度來設想問題,費勝潮現(xiàn)場翻譯,大家再從專業(yè)的角度來挑翻譯中的不足,商量什么情況用什么詞可能會更好。那段時間,費勝潮幾乎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為了節(jié)省車程時間,好幾個晚上,他直接趴在辦公桌上小睡一會,然后洗個臉繼續(xù)“戰(zhàn)斗”。
2007年3月16日,“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等一句句優(yōu)美的詩詞古語從溫總理口中脫口而出。當電視機前的觀眾欣賞溫總理的妙語連珠時,臺下有人為坐在總理身邊的費勝潮捏了一把汗,別說是同聲傳譯,就是私下翻譯也得琢磨好幾天啊,但每當溫總理話音剛落,費勝潮流利的英文翻譯聲就已經(jīng)從話筒傳出,當臺下的外國記者通過他的翻譯領略到溫總理的妙語時,如潮的掌聲響徹人民大會堂。
前不久,費勝潮一家三口終于如愿以償,回到了武漢老家。雖然在老家只待了三四天,但費勝潮仍時不時看新聞、上人民網(wǎng)關注溫總理的活動,關注國際形勢的變化。對他來說,工作幾乎貫穿著生活中的每一天。一天凌晨,滿世界飛的費勝潮突然從睡夢中驚醒,琢磨著這是在印度還是別的什么地方?一旁的妻子被吵醒,輕聲告訴他:“你在家呢。”(本文授權刊登,謝絕轉載、摘編及上網(wǎng),違者必究其法律責任!)
(責編/方堃)E-mail:fangkun212@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