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不是我
美國女兵琳迪·英格蘭是伊拉克戰爭中的“反面人物”,她因參與伊拉克阿布格萊卜監獄虐囚丑聞而臭名昭著。英格蘭參與的多張虐囚照片被媒體曝光。在一張照片中,英格蘭嘴里叼著雪茄煙站在一群全身赤裸的伊拉克俘虜面前洋洋得意地豎起大拇指炫耀“成就”。在另一張照片中,這位年輕女子竟然像牽狗一樣用繩索拖著爬在地上的赤裸的伊拉克俘虜,完全是一副不可一世的“女魔頭”形象。
在美國媒體將英格蘭的虐囚照片曝光后,英格蘭遠在美國的家人和朋友對此感到十分震驚。他們宣稱,這位年輕的女孩“非常善良”,“根本不可能做出如此出格之事”。英格蘭一位最好的朋友杰斯基尼·科伊對《華盛頓郵報》稱:“我簡直覺得這個非常好笑,因為這不是琳迪,她甚至不會用皮帶牽著一條狗,何況這是一個人。”
英格蘭本人回憶說,初始時她甚至無法忍受對俘虜的虐待。她說:“我再也忍受不了了,那些大喊大叫還時常讓我做噩夢。”但久而久之,英格蘭就對此習以為常了。“去了那么多次之后,我想,這大概就是每天都要發生的事情了。”
英格蘭知道,她的虐囚照片將出現在伊拉克戰爭史書里。但當被問及那些虐囚照片上的她是否反映了她的真實自我時,英格蘭一時語塞。她停頓良久后說:“那不是我。我想,軍隊部署改變了我。”
被迫中止的實驗
著名心理學家津巴多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因備受爭議,最后還是被迫停止,但這個實驗本身卻引發了人們不少的思考。
實驗是這樣做的:他們招收了21位本科生作為志愿者,讓他們體驗監獄生活。在實驗中,他們分別扮演看守或者犯人。而在此之前,這21個人都經過了性格測試,被評定為情緒穩定、成熟守法的人。通過扔硬幣的方式,10個人被派去當“囚犯”,11個人做“看守”,共進行兩周實驗。“犯人”們在一個星期天的早晨被“逮捕”了,戴上手銬,在警局登記名冊,然后被帶入“監獄”。一切模擬得都跟真的無異。“看守”們還制定了一些規則:“犯人”在進餐、休息和熄燈后必須保持沉默;必須按時就餐;彼此稱呼號碼,要管“看守”叫“干部”,等等。觸犯任何條例都將遭到懲罰。
這本來就是一場游戲,但出人意料的是,“看守”和“囚犯”很快變得像現實中的一樣——“看守”們認為“囚犯”都是危險的,對他們態度嚴厲。而“犯人”也把“看守”看成施虐狂,暗地里心存反抗。在幾天之后,“犯人”們當真組織了一次反叛活動,但被“看守”們殘酷地壓制了。自此,“看守”們又制定了更多的規則來約束“犯人”,甚至想一些辦法來折磨他們。
在實驗進行到中途的時候,有很多人表現出頭腦混亂,不管是“犯人”還是“看守”。有一位“看守”在實驗前認為自己是一個和平主義者,不喜歡進攻別人,但在實驗的第5天,他竟然開始肆意處罰“犯人”,只因為他討厭這個人。他寫道:“囚犯416不吃這種香腸,我決定強行讓他吃。我讓食物從他臉上流下來……我為逼迫他吃東西而感到內疚,可是,因為他不吃我感到更惱火。”
到實驗的第5天,實驗者不得不宣布實驗結束,以保全所有人。這個實驗讓人們大吃一驚,這些極為正常的年輕人竟會如此輕易地被激發起施虐行為。它表明,正常的、健康的、受過教育的年輕人在“監獄環境”的團體壓力下能夠迅速地發生轉變,這也能解釋人們在某些環境中為什么會有一些反常的過激行為。這個未進行完的心理實驗后來被法律禁止了,理由是它太不人道。
實驗雖被中止,但它所反映出來的問題卻總讓人如鯁在喉。為什么我們一向缺乏托名正義的善良,而不缺乏托名正義的殘忍呢?也許,這就是這個實驗給予我們的啟示。
(彭輝薦夏大川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