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天,我在《小學(xué)科技》上看到了一個文章標題:“繩子‘鋸’瓶口。”軟軟的繩子能鋸斷堅硬的瓶口?好奇心驅(qū)使我一口氣看完了全文,于是還忍不住去親手試了一試。
我找來一根繩子、一個小瓶、一個打火機、一瓶酒精,又端來一盆冷水,準備按書上的方法開始實驗。我先把繩子放在酒精里浸了一會兒,再撈起來系在小瓶口上。我蓋好酒精瓶,并把它放到另一邊,然后拿打火機去點燃小瓶口上的繩子。頓時,一圈綠色的火苗躍動著。漸漸地,火苗越來越小了。當火將近熄滅的時候,我迅速將小瓶扔進水里。但瓶子總是浮在水面上,瓶口不能沒入水中。不過,在我把瓶子扔進水中的一瞬間,一部分水花濺到了瓶口的下沿,瓶口曾發(fā)出過輕微的“吱”的聲音。我撈起瓶子一看,瓶口的一側(cè)已有裂痕。瓶口雖然沒被“鋸”掉,但我已經(jīng)看到了希望。我擦干小瓶,重新做一遍。當火即將熄滅時,我用極快的速度把小瓶倒放進冷水里。就在瓶口被水淹沒的時候,只聽見“啪”的一聲響,瓶口落到了盆子底。
實驗成功了!我高興得跳了起來。但繩子為什么能“鋸”掉瓶口呢?書上說是因為“熱脹冷縮”,但我還是不太懂。問了爸爸才知道,原來是瓶口受熱后迅速膨脹,當突然遇冷時又發(fā)生劇烈收縮,瓶口就斷裂了。
小實驗真有意思,讓我們既可以學(xué)到知識,又可以鍛煉自己的動手能力。我愛小實驗!
【點評】
看,這篇文章動作描寫多么具體!在寫第一次實驗的“燒”的過程時,僅用兩句話,就細膩地描寫了“放、浸、撈、系、蓋、放、拿、點”等八個動作;在寫第二次實驗的“浸”的過程時,也用了“擦干、重做、倒放”等動詞。兩次實驗,不僅動作描寫準確生動,而且各有側(cè)重,既真切地再現(xiàn)了實驗的過程,又不至于讓人產(chǎn)生重復(fù)啰嗦之感。
【指導(dǎo)并置評:劉克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