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 點
對有的企業來說,最恐怖的往往不是經營風險和市場風險,而是加強監管而帶來的政策風險。
截至目前,戴爾公司由于未能準時提交2006財年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的財報,而連續受到納斯達克的摘牌警告。戴爾此前稱,由于股票交易所對公司財報的要求極其苛刻,戴爾很難滿足。
對于夢寐以求要在納斯達克上市的中國公司來說,戴爾的抱怨頗有點“飽漢不知餓漢饑”的味道。然而,作為全球PC業巨頭,戴爾的苦惱一點也不孤單。在它之前,赫茲公司(Hertz)、Redhat Linux、玩具反斗城、Kinder Moran等已紛紛做出了退市的決定。
這不是一個偶然現象。從2001年到2004年,在納斯達克上市的公司總數,已從鼎盛時期的5000家減少為3400家。
盡管如此,當美國最大的醫院運營集團HCA寧肯斥巨資210億美元也要把自己重新拉回成一個私營企業時,還是不禁要讓人們震驚:難道上市交易比讓自己虧損還要更加恐怖嗎?
這真是一群令人難以理解的“瘋子”。然而,這恰恰也是問題的矛盾所在。即使在中國,搜狐公司CEO張朝陽也曾經在一個博客聚會上抱怨:“早知今日,真不該去納斯達克上市!”
張朝陽的苦惱當然不僅僅是費用問題。對于現在的搜狐來說,盡管發現了公司存在弊病和更具“錢”途的領域,但如果進行變革,則意味著要承受股價大幅波動的風險,換一個企業可能承受得起,搜狐公司卻未必能夠。
此時的張朝陽羨慕的企業中,就包括華為這樣的沒有上市、卻很好地解決了股權問題的企業。即使放眼世界,上市也并并非成功的必然選擇,家族企業們往往不喜上市,而多種多樣的員工股票和期權計劃也解決了員工的凝聚力問題,在現代金融制度下,只有在持續需要大量資金支持的行業和企業中,將公司公眾化才是必須之選,此外,都可以考慮其他的選擇。
逃離納斯達克的事件給我們敲響了一個警種,那就是——過于嚴格的政府監管可能會拖垮企業。
這句話不是危言聳聽。2006年7月15日,當薩班斯-奧克斯利法案在美國實行后,上市公司們對美國政府過于嚴格的監管叫苦不迭。2月3日,惠普公司宣布從納斯達克撤市,該公司對外解釋說,撤出納斯達克是為了降低“兩地上市”所帶來的交易成本和管理負擔。而HCA公司則更加直接地說,自己退市只是想生存下去。
如果想更生動地了解這一法案給上市公司帶來的痛苦,就聽聽曾任美國國際集團(AIG)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的Greenberg說的話,“如果真的要嚴格執行薩班斯法案的話,像通用電氣這樣的公司要提交給政府的報告可能得用卡車來裝了。”
薩班斯法案是為了堵住上市公司的財務制度漏洞應運而生的法案,然而,它過于嚴格的監管卻使得更多的美國上市公司開始面對愈來愈多的政策風險,比如,如果面臨訴訟和指控,或者來自監管者的批評,都會讓上市公司不得安生。當一個公司在應付監管的成本迅速上升時,它一定會懷念自己處于私營企業時的幸福時光。身處一個成本制勝的行業,像惠普這樣的公司都要斟酌是否還需要多付出比紐交所貴一倍的上市費用的時候,就明白這種制度的可悲之處了。問題是,惠普還可以選擇在另外一個交易所上市,而對更多的小公司來說,可能只能選擇徹底退市了。
如何在政府監管與企業正常發展間找到平衡,這不僅是在金融制度與高科技行業扶持制度間產生的新問題,也是一個不僅只需要美國政府要好好思考的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