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過程:健康的胃和小腸
人體的構造決定我們只能夠接納離子狀態的鈣。鈣多以化合物的形態存在,我們食物中的也不例外。所以,要想把鈣離子從中搶奪出來,據為己有,首先要依賴的就是我們的胃啦。胃酸有溶解鈣鹽的功能,它分泌的量與濃度是否合適,將直接影響到對鈣質的吸收。如果這第一個分解步驟沒有做好,接下來的重頭戲——吸收——就無從談起了。由此可見,擁有一個健康的胃,十分的重要。
胃的消化工作結束之后,就要輪到小腸登場。負責吸收鈣質的部位在pH值較低的小腸上段。這個過程消耗能量,同時還仰仗于維生素D及其代謝產物的幫助。如果我們的小腸患上疾病,包括鈣離子在內的無機鹽吸收都會受到影響。
吸收率誤區
現在這個社會,做什么事都得講求效率,補鈣當然不能例外。吸收不好,吸收率不高,補得再多也是無濟于事。那,鈣的吸收率到底指的是什么?
鈣的吸收率是指它的表現吸收率,即攝入的鈣通過腸道吸收后在體內被保留的百分數。下面的公式可以幫助我們理解:
表現吸收率=(攝入鈣量-糞便排出鈣量)/攝入鈣量×100%
生活中,由于我們受到商業宣傳的誤導,并一味追求高吸收,商家說:100%吸收的鈣才是好鈣,卻不知道這其實是個概念性的錯誤。
還有些鈣產品會在標簽上注明“吸收率”,殊不知“吸收率”在不同實驗設計、方法下,得到的結果并不相同。即使是動物實驗,也只能作為參考量,結果并不一定適用于人類。所以,判定鈣制劑優劣,可不能單純以“吸收率”作標準。
別急,看看專業人士怎么講:國內外通過動物實驗,以及同位素研究發現,雖然人體對鈣的吸收和多種因素有關,但基本都介于15%-45%之間;從中國預防科學院營養和食品研究所的試驗中,我們也得到證實,各種鈣鹽的吸收率都在40%以下。由此可見,鈣制劑的化學形式并不是影響鈣質吸收的主要因素。
影響鈣吸收的因素
通常,造成我們對鈣不能夠完全吸收的原因有很多種。比如——
年齡
嬰兒對鈣的吸收率超過50%,兒童則在40%左右。步入成年,鈣的吸收率會降到20%,而隨著我們年歲的增長,這個值還會進一步下降。
食物
鈣與食物中的植酸、草酸等形成了不溶性的鹽;鈣與脂肪酸發生反應,生成了無法溶解的皂化物;食物纖維結構中的糖醛酸殘基還可能與鈣發生結合。于是,70-80%的鈣就會因為無法利用,隨著糞便排出體外。
奶制品中的乳糖,則會和鈣形成低分子可溶性絡合物,增加小腸對鈣的吸收速度。若是膳食中的蛋白質供應充足,消化分解后會與鈣形成可溶性鈣鹽,也對鈣的吸收十分有利。
鈣吸收有賴于合理的鈣磷、鈣鎂比值,一般認為鈣與磷、鈣與鎂比值均為2∶1時,最有利于鈣的吸收。
疾病與藥物
患有胃腸功能紊亂、胃器質性疾病,服用含鈉、鉀、鍶、氟、磷酸鹽和抗生素的藥物,抗癲癇藥以及利尿劑等都會影響鈣的吸收。
內分泌
內分泌功能的正常與否也決定著人體吸收鈣的多與少。體內的激素,如甲狀膀腺素、降鈣素、雌激素、腎上腺皮質激素、甲狀腺素等,對腸道中鈣的吸收都有明顯的影響。

情緒
緊張、抑郁、憤懣?這些不良情緒可都會影響鈣的吸收。
煙酒
過量的酒精、尼古丁均可妨礙鈣的吸收,為此要少飲酒少吸煙。
服用方法
鈣制劑盡量在進餐過后服用,不要空腹吃,晚餐后服用鈣劑,利用率最高。分次服用比一次服用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