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到底發生了什么?藝術市場花費了數十億美元來交易藝術品,如馬可·羅斯科 (1903-1970) (俄裔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畫家)的72,800,000美元和安迪·沃霍爾的71,700,000美元,而無意之中我們聽到了一席新任蘇富比和佳士得及菲利普斯拍賣公司高管之間的對話,顯然他們也很茫然:“我不知道是如何造成的”;“我從未見過類似的情形”;“我有點迷惑了”。這會是極限嗎?價格還能達到多高?藝術市場泡末何時會破裂?或者希望它繼續攀升?而從倫敦切爾西到中國,從印度孟買到莫斯科,無論何處的藝術品被交易,您都能聽到這些疑問。
去年整個全球拍賣系統中至少有810 件藝術品單件售出逾1,000,000美元的價位,而我們應記住的是根據Artprice.com網站的補充:“直到90 年代末,每年只有不到100 至200件的拍品突破百萬美元價位”,而近年來的拍賣場上至少有200件拍品超出了1,000,000美元。
當然,正像一位洛杉磯藝術顧問卡羅爾·勒芙最近在她的通訊中所說的:“我們從不知道,有多少藝術品正被買家私下或在藝術博覽會上大量買賣”。而另一位出售大宗百萬價位藝術品的買家說:“畢竟私人市場比拍賣市場重要,同時也大得多,我完全相信去年有超過1,000 件的藝術品通過私下交易超過百萬美元”。由此可見,通過拍賣市場外加私人交易系統,去年全球共售出有超過2,000件價格超過百萬美元的各類藝術品。
我們仍應記住建立起415名美國及全球范圍內946名億萬富翁檔案的《福布斯》雜志,去年入圍這份雜志年度億萬富翁排行有371位,而今年將有176 位億萬富豪首次入榜,其中包括19位俄羅斯人,14 位印度人,13位中國人,和10 位西班牙人,以及來自塞浦路斯、阿曼、羅馬尼亞和塞爾維亞的富豪。不過根據有關新興富翁羅伯特·弗蘭克的一本迷人且有趣的書——《富翁名單公司》的作者李希斯坦所觀察,億萬富翁的名單將超過1000 人,并且還不包括更多不為人知的在內。這些變化著的數字對藝術市場來說意味著什么?一位與億萬富翁接觸的觀察家說到:“當成為十億美元富豪時,您已經失去了去感受百萬富翁的階段”,而PaceWildenstein主席阿恩·格姆切說:“我們清楚自己擁有一位資金無窮的觀眾,提供給你無法拒絕的市場”。而價位能達到多高呢?另一位觀察家說:“在目前這個市場上不存在達不到的價格。”
再看一下對80年代藝術市場的一段建議:“過去很多杰克·波洛克的作品被賣出十億美元,但現在您無法從多格的作品得到兌現。”而如今在倫敦蘇富比2月的拍場中一幅彼得多格的繪畫被拍出11,300,000美元,賣家是盧西恩·弗洛伊德和歐洲目前最高價位的在世藝術家之一的格哈德·里希特。
全球化產生了許多熱忱的收藏家。據一位蘇富比官員所說,2月份倫敦拍賣中百分之二十的出價人是首次露面。就ARTnews雜志所接觸的層面來看,他們深信:不管是從俄國、中國和印度高調現身的收藏家,或是一小部分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韓國和阿布扎比來的低調藝術品買家,國際藝術市場仍然被美國所掌控,所占比例通常達到百分六十到七十。但是,近來佳士得印象派和當代藝術的銷售中只有29%的買家來自美國,而48%則是歐洲買家,這其中的一個關鍵原因是美元地位的日益“式微”。
那么,新的趨勢是什么?“過去當代藝術經常像孩子般尾隨于印象派和現代藝術的銷售,而現在龐大的資金跟隨著當代藝術奔跑。”而那些對沖基金的首席執行官怎么了?“我不知道是否對沖基金的藏家們在世界任何地方都能協調,”弗蘭德利說,“他們結合了各種手段、入侵性、狂熱和多種渠道,他們很努力地在玩著,藝術市場是證明他們具有同樣智慧的舞臺。”今天的收藏家與洛倫佐的奢侈方式有何不同? 一位曾是佳士得當代拍賣的創始人及私人買家尼奧·a邁爾澤說:“他們必須健忘!”為什么呢?“因為價格攀升的太快,您必須靠失憶來使自己繼續留在這場游戲中”。市場的低谷將會來臨嗎?“我從不看地面的事物,只有長期做藝術品買賣的收藏家和買家群體的預見力才是我所關注的”,這位觀察家說,“人們都在談論市場波谷,但還沒有證據。”
格里姆切觀察到一類不同的市場動向,他說:“由于年輕藝術家過快達到高價,整個市場變得危險,其一,如果他們的展覽被迅速售磬,那些候補的藏家們就感覺面對最后一次展覽而使爭奪更為激烈。其二,對未成型的藝術家而言就意味著繼續實驗和成熟遭受限制,貧窮雖然并不高尚,但這不僅是屈從于潮流和金錢的問題,更需要真實地面對自己。”
如此說來藝術市場泡沫將破裂嗎?一些人并不認為市場泡沫化了,此外,他們認為全球范圍內的藏家數量在繼續擴展,哈瓦錫與利弗等其他人強調藝術市場轉入蕭條是不可避免的,而公眾輿論普遍認為市場將會有轉變,但沒人能預言那將會是何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