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學期結束時,我在教學上總會有許多的想法和對本學期教學實踐的總結。 對學生來說,他們非常喜歡音樂課,但喜歡的關鍵卻在于老師新穎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設計。怎樣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怎樣上好音樂課,已經成為我在教學上第一個要解決的問題。
我在閱讀《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時,看到蘇霍姆林斯基有這樣的一句話:“如果教師的智力生活是停滯的、貧乏的,在他身上產生了一種可以稱之為‘不尊重思想’的征兆,那么這一切就會明顯地在教學教育工作中反映出來。……教師不尊重‘思想’學生也就不尊重教師,然而更危險的是,學生也像教師一樣地不愿意思考。” 當今社會對學生對子女的教育已經成為眾所關注的重大問題了。怎樣教育?我應該怎樣做才更好?這是我面對學生,面對子女經常在思考的問題。怎樣培養(yǎng)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呢?蘇霍姆林斯基提出:“不能違背學生作為一個孩子的天性,如果用思考、情感、創(chuàng)造、游戲的光芒來照亮兒童的學習,那么學習對兒童來說是可以成為一件有趣,引人入勝的事情的。”現(xiàn)在的學生真的太累、太可憐了,他們能有多少時間到大自然中去呢?所以,我想讓我的學生們喜歡上音樂課,讓他們在音樂課上體會到快樂和放松。我力求做到每一節(jié)課創(chuàng)新,這對于每個星期只有一節(jié)音樂課的學生來說,他們是非常珍惜的。
以前上課,我總認為在教學上有點呆板,教學形式也比較單一,課的質量很差,沒有新意,學生也不感興趣。比如:初二年級第三單元《愛心呼喚》,這一單元的教學任務是從小培養(yǎng)學生樂于助人、有愛心的高尚品德。而我過去的教學方法和形式過于單調,唱歌就只教唱歌,音樂欣賞就只聽音樂,整節(jié)課很枯燥,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這個學期再上這課時,我改變了以往的教學方法,比如:在教《愛的人間》這首歌時,我先讓同學們思考幾分鐘,讓他們整理一下發(fā)生在自己身邊或在電視上看到的愛心故事,然后把這些感人的故事講給老師和同學們聽。“老師,我有一個感人的故事!”一個學生發(fā)言了,“老師,我也有!”另一個學生也發(fā)言了,“老師,這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我們班的....”學生們開始七嘴八舌說起來....學生在這樣的教學氛圍中,變得積極主動起來,爭著把自己心中感人的故事告訴給大家。當學生一個又一個的說完這些感人的故事后,我看見的是他們眼睛里閃動的淚光,我也被他們感染得掉下了眼淚.由于時間的關系,好多想發(fā)言的學生在這節(jié)課上沒有機會發(fā)言,我就讓他們把這些故事作為課后反思寫下來。在這樣的情緒鋪墊下,學生們迫不及待的想學新歌,而此時教歌,無疑把學生的學習興趣推到了一個最高點,教唱新歌這個環(huán)節(jié)就顯得很容易。整節(jié)課下來,充分做到了師生互動,學生也做到了聲情并茂的演唱,最重要的是達到了提高學生思想品德水平的目的.
我在教學上還總結了另一種提高學生學習音樂興趣的方法:每節(jié)課留十分鐘選出本節(jié)課的小小歌唱家、小小指揮家或小小表演家等。比如:初一年級第一單元《童年的記憶》,這一單元的教學目標是通過學習,激起學生對兒童時代生活的回憶,從而對少年時光倍加珍惜,孕育熱愛生活、樂觀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為了讓學生重回童年快樂的時光,我按照教材提示讓學生分成幾個小組進行討論編排,然后在歌曲《回憶童年》歡樂的歌聲中演示曾經玩過的游戲動作,讓大家猜猜是什么游戲,看看哪一組表演得最好最生動,最后把評出的本期小小表演家的學生名字寫在教室后面的黑板報上。為了不落后于其他組,學生們都認真地排練著。等到表演開始時,大家又都興奮地笑著,鬧著,評價著那一組表演的好,哪一組表演的不好....有了每期的評比活動,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和興趣很高,每一期的評比都爭著上“明星榜”,我也在這樣的活動中發(fā)現(xiàn)了學生身上不同的閃光點。
每次課后我總在思考,是什么力量讓學生們如此感動,我想,我們的學生天性是善良的,他們的優(yōu)點是可以挖掘的。其實,學生喜歡音樂課的本質就是對教學過程感興趣,想要上好一節(jié)音樂課并不難,關鍵是教師本人要有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好方法和好的教學設計,這樣,學生才會喜歡音樂課,愛上音樂課.我一直是上十二個班的音樂課,和大多數老師一樣在不斷的重復相同的內容,我也感到厭倦。但是我發(fā)現(xiàn)如果我不企圖去尋找一些新意,不去發(fā)現(xiàn)學生的不同和閃光點,工作就變得非常的枯燥。如果我努力的去尋找一些新的方法來教學,學生也會有所改變,就象樂器的共鳴,老師和學生會達成這種觀念和思想的一致,也可以說是相互的理解和認識吧,我想我們是需要這些的。不斷的探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