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2年巴黎一家有名的內衣店女店東嘉杜娜,將她發明的一種分開兩半的對稱花邊胸衣加以改良,以棉布和絲綢制成接近現代化的胸罩,在巴黎取得發明專利權,從此胸罩成了全球婦女一日不可或缺的貼身良伴。
胸罩由發明、不繼改良,到幾度遭到冷落,又不斷復活,取得全面性的勝利,這百年一頁的歷史,充分反映了女性審美尺度的轉移和女性社會角色的調整與改變。
讓女人大口吸氣
女性內衣的革新者嘉杜娜女士,早在1889年,即將當時流行的一種緊箍著大半個身體的女人褡衣,做了大幅的修改,除去束腰部分,放松了腹部,讓女人可以大口吸氣吐氣,這是胸罩的前身,果然3年后,世上第一件胸罩便經由她那雙巧手問世了。
百年前的歐洲婦女流行束胸,認為讓乳房長得豐滿,非但有礙觀瞻而且會惹人想入非非,可是那樣緊緊束住胸部。既阻礙身體正常發育。而且造成呼吸困難,所以嘉杜娜的胸罩一推出,便大受當時巴黎婦女界的歡迎。雖然她已獲得專利權,但是很快就被歐洲各地的商人仿制。
值得注意的是,束胸雖說是起于對女性器官的一種羞恥心理,但是緊束著的胸部,在挖空的領子里面,隨著呼吸而一波波溢到衣領外面,那肉體豐腴的引誘,對異性目光的撞擊,要引起多少非分之想,無法加以科學地推想,束胸所產生的效果,正和遮羞的原始目的相反。算不得是遮掩,倒像是表揚了,人類服飾的起源,大出一般人意料的是,既不出于羞恥心,也不是為了實用,而是出于愛美的欲望。原始部落經常渾身上下寸縷不著卻披掛各種獸齒、貝殼或鳥毛編成的飾物,即為證明。束胸的起源也可以歸之為女性愛美的心理,代之而起的胸罩亦然。
胸罩以前不叫胸罩。胸罩的第一個正式名字是“乳房支撐物”。在1904年首次被收入法國的辭典中,那階段的胸罩僅僅是改良的緊身上衣而已,然而它考慮到穿戴婦女舒適與方便,無疑是新生婦女權益的一種表現,在制作理念上已大大向前跨了一步。1921年取得發明專利權的那件胸罩,雖然局部解放了曲線,但乳房仍被視為女性吸引男人的主要“武器”。
一般人都以為“婦女解放運動”是60年代后的產生物,殊不知在20年代的歐洲社會,女性便開始爭取與男人平等到的權利,其中最主要的是爭取受教育的權利和就業的機會,當時有些思想前進的女性。不甘事事屈居男人之后,終其一生作個“弱性”,便鼓吹仿效男性爭取穿長褲的權利。
為了跟男人一樣干活和行動,她們便處心積慮地減除自身的女性特征,太過發達的乳房非但不能利落地行動,容易引起性聯想。在這樣的思想背景下,平胸竟大行其道。使得當時的胸罩設計著重于壓抑乳房的曲線,最好是能在線條粗硬的外表之下隱身遁形。
但是這股平胸的潮流未持續太久,30年代風氣大變。高乳開始成為女性審美的重要條件,這同時也是西方大張旗鼓的階段。
玉婆胸中的“缺陷”
在不管是幕前幕后都以男性為梁柱的電影業里,女性向來只是陪襯的角色更壞的是,這陪襯性的角色又往往是性方面的,柔弱、無能、不濟事、女人唯一的功能就是充當男性的性玩具,在寬銀幕上以乳波臀浪來滿足大多數掏腰包上電影院的男性觀眾意淫的需要。
女性重要性征的乳房便成了進軍電影業的天然資產,胸大為美、愈大愈美終于成了西方社會的時尚。
這股崇尚豪乳的風潮前后持續了30年,這30年也是西方各大胸罩制造商大發利市的黃金時代。
這段時間,在歐美影壇出人頭地的女演員也多半擁有一對豪乳,而在大銀幕爭得一席之地。珍蒙思碧菲、馬婷娜卡洛、珍娜露露、布麗姬妲、索菲亞·羅蘭和碧姬·芭杜等熠熠紅星,都是當時令男人垂涎、令女人稱羨的美胸尤物。
嬌小豐滿的伊麗莎白·泰勒,在1952年拍攝《撒克遜劫后英雄傳》時由于她的胸圍以當時的標準來看,并不夠“壯觀”,所以被迫穿上有著厚厚里墊的胸罩,硬是把胸部加大到37英寸。到了今天已屆60高齡的她,以一種較為平靜的眼光審視自己,指出“胸部太大”一直被她引為一項身材上的缺陷,曾幾度有借外科整形手術來“縮胸”的行動。
60年代是胸罩銷售的最低潮時期那時正值西方婦女解放運動如火如荼推展開來的階段,以公開焚燒胸罩以示解除束縛事件時有聽聞。激進的婦女解放運動分子甚至攻進胸罩制造工廠。勸服生產線上的女工離開工作崗位,似乎把胸罩視為女性被男性奴役的頑強象征。平胸再度大行其道,英國時裝模特兒崔姬那種有如未發育完全的瘦弱型少女身材,突然成為一種時興美的標準。
事情不得不這樣發展,只有最小號的乳房才不受地心引力影響,可以不需要胸罩“支撐”。
夾住一枝鉛筆
然而西方女性象崔姬那種體型者,真如鳳毛麟角,所以引發了一聲“胸罩要或不要”的爭戰,從而有了“鉛筆試驗”的中庸做法——把鉛筆放在乳房下方,鉛筆落地的女人可以不需要戴胸罩,鉛筆被夾住的女人就沒有解放自己第一圍的資格了。
70年代以后,胸罩再度受到重視健美型身材正當令,女人要像男人那樣,把生理的力與美結合在一起,做個生活經驗與工作領域的“主動的開拓者”。由于經濟與心理兩方面都獨立了,女性因而勇于在性方面主動索求。然而仍沒有忘掉祖母和媽媽的訓誡——神秘的女人才是最美的女人,所以會在中性的外出服下面穿上一件鑲著蕾絲滾邊的無襯墊胸罩——也只有把自已剝到里層時,女性自覺才會顯現,胸罩幾乎成了女性自身性別的圖騰,個性化的要求也適時使得胸罩款式日趨多樣化。
80年代是女性追求美胸最積極的年代,10年間兩性角力賽勝負已定,女性基本上是贏家,理家之外還參與養家,比男人付出更多,所以對男人的要求相對性的也更多。她們在男人身上尋找的是一個角色多元的伴侶,是丈夫、情人、朋友與競爭者的綜合體。
超女性開始“內衣外穿”
為適應這樣的新角色,男性的公共形象不斷柔化,在商品廣告和時裝伸展臺上出現的男性,逐漸泯滅陽剛色彩。削肩和肥褲腿的男性服飾開始成為服裝設計師的靈感來源。
男性的柔化,并沒把女性推到反面,為了保持對新男生的性吸引力,回頭重新強調自己的女性特征,不再認為崔姬或珍柏金那種解放式的平胸為女性美的標準,變為豐滿圓碩才稱得上是美胸,“蘋果型”是女性的理想,“梨型”則顯得健康與誘人。
這同時也就是法國女明星蘇菲·瑪索主動擺脫已飲譽國際的玉女形象,朝有“血”有“肉”、成熟開放的新女性星路發展的轉型期。
“超女性”的特點則是今日社會的主導風尚,長發、假睫毛、夸張的眼線、假發、大而性感的嘴唇和低胸的衣服,這些都是強化女性特征的著眼點,今日女性自認第一圍分量不夠時,不會再借助有厚厚襯墊的胸罩來壯聲勢,她會直接找整形外科醫生想辦法。
隆胸術自60年代開始出現,雖然隆胸的材料——矽,一開始就被證明有害健康,但,愛美的女人仍然不惜拿健康作賭注。以求擁有做人的第一圍。而胸罩則被近半數的女性視為保持美胸的要件,對質料與式樣的講究愈來愈嚴苛。
從十二三歲青春發育期開始戴上生平第一件胸罩起,女孩子便與胸罩結下不解之緣。一生用過的胸罩大約在200件之多,多驚人的數字!如今“內衣外穿”的風氣在全世界刮起,胸罩的功能與消耗量恐怕又要往上追加,豈能小視?
你不知道的內衣十大“真相”
如今的內衣市場可以說是琳瑯滿目但很少有人知道內衣的來歷及相關知識。有關媒體通過對內衣的發展史做了一番簡要的總結和調查列出了內衣的10大“真相”。
1、已婚男人換內衣的次數是單身男人的兩倍。
2、胸罩是在上世紀初才出現的。1914年,美國人瑪麗·菲利浦雅各布取得了第一個胸罩的發明專利,她將兩塊手絹用帶子系在一起做成了史上第一個胸罩。1928年,媚登峰內衣公司推出了現在普遍使用的帶有罩杯的胸罩。
3、意大利人喜歡穿紅色的內衣,阿根廷人喜歡穿粉紅色的內衣,而巴西人會在新的一年到來的前夜穿上嶄新的內衣。
4、1935年,男士的三角褲第一次出現。這種針織內褲有長短兩款,前面是Y字型的。
5、兜襠布是最簡單也是最普遍的內衣形式。它可能是人類穿的第一種內衣。
6、性感內褲“丁字褲”最開始是在上世紀80年代在巴西作為一種泳衣流行開來在上世紀90年代初風靡全世界。今天,它已然成為最暢銷的內衣款式之一。
7、1991年,美國人購買胸罩的平均尺寸是34B,現今,這一尺寸長到了36C。
8、連褲襪最初是在1959年出現的,由美國格倫·雷文·米爾斯公司發明。由于迷你裙的流行,該公司于1965年推出了無痕連褲襪。
9、據統計,有41%的男士喜歡穿三角褲,而只有12%的男士喜歡穿四角褲。
10、37%的女士喜歡穿比基尼,而只有17%的女士喜歡穿平角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