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互聯網應用的日益普及,電子商務作為一種全新的貿易方式和商業模式,其目標是實現貿易活動各環節的電子化,達到網上商流、物流、貨幣流和信息流的統一,它是未來貿易的發展方向,也是我國實現積極參與國際競爭的需要。然而,電子商務在迅速發展的同時,卻遭遇傳統法律規則和商業慣例的障礙,法律的缺陷嚴重制約了電子商務健康發展,已成為我國發展電子商務的瓶頸之一。例如,互聯網在作為傳播媒介時,由于其技術上的飛躍和融合,集多種傳送功能于一身,實現了文字、視頻與音頻的同步傳播,雖然用于規制報紙、電視或廣播的傳統法律可以簡單適用于這種網絡傳播,但互聯網在性質上與這些傳統的媒介是根本不同的,強行沿用傳統的法律只會造成規制政策的失敗。
電子務的發展產生了網絡經濟,網絡經濟不是區別于傳統市場經濟的一種經濟形式,而是市場經濟在計算機網絡上的重大發展。法律對網絡經濟的調整形成的法律關系中,其主體是法律關系的參與者,是法律關系中權力的享受者(權力人)或義務的承受者(義務人)。
電子商務主體,是指以營利為目的,借助計算機技術、互聯網技術與信息技術實施商事行為并因此而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法人,自然人和其他組織。
廣義的電子商務主體,指電子商務交易主體,是指能夠從事電子商務活動的客觀對象,既包括商事主體,也包括消費者、政府采購人等非商事主體。
狹義的電子商務主體,則僅只電子商務中的商事主體,即電子商務企業。
電子商務企業有兩種類型:一類是采取電子商務交易手段的傳統企業;一類是為電子商務交易提供基礎設施服務和輔助服務的現代互聯網服務企業(ISP),如互聯網連接商(IAP)與互聯網內容提供商(ICP)、網吧等。
交易事務是指電子商務交易主體之間所從事具體的商務活動的內容,例如詢價、報價、轉帳支付、廣告宣傳、商品運輸等。
關于在線交易主體資格的認定
近年來,我國電子商務主體涉足電子商務市場的數量不斷增多,從事經營的領域不斷拓寬,電子技術、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在推動投資貿易活動方面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在線交易不同于現實交易,這主要表現為運行的環境和使用的手段的不同,以及交易主體的“虛擬性”。但是,根據民事主體法定原則,法律從來不承認虛擬的主體,虛擬主體應當視為現實主體在網絡世界中的延伸或表現,所有在線交易主體必須在現實社會中真實存在并擁有相應的權利能力和責任能力。這就需要有關在線交易主體認定的制度,以確保交易主體的真實存在,規范在線交易市場的秩序。
我國對于電子商務主體和市場準入的法律環境并非完全空白,如《公司法》、《合伙企業法》、《個人獨資企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廣告法》、《產品質量法》、《合同法》等現行立法中的多數法律規范適用于電子商務主體,因為電子商務主體的設立條件和市場準入條件依然要合乎法律保護的消費者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即還是有些規則可以遵循。
關于在線服務提供商
對于在線服務提供商(如網絡服務提供商和網絡內容提供商)而言,現行立法和政策要求其在辦理設立登記程序之前,必須前往有關部門(如信息產業部門、文化部門等)履行前置審批程序,然后才能前往工商行政管理機關辦理企業設立登記程序或者企業變更登記程序。
關于在線交易當事人
在實踐中,由于現行法律法規對于網上交易主體的認定未作有效規定,但也還是存在一些規則可遵循。同時,這方面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市場參與主體在作規定。例如提供電子商務交易平臺的服務提供商,通常要求在線交易主體應首先注冊成為其會員或用戶,之后才可利用其提供的電子商務交易平臺從事電子交易。
注冊會員或用戶的一個目的就是將在線交易主體與現實中的交易主體相聯系。如果在線交易主體是企業,電子商務平臺服務提供商通常會要求提供營業執照;如果在線交易主體是自然人,則較嚴格的做法是要求對其身份進行實名認證。將在線交易主體與現實中的交易主體相聯系,盡可能確保交易主體的真實性,并將在線交易主體從事交易行為的后果歸屬于現實中的交易主體,盡可能維護在線交易的安全性及電子商務的信用。
國外法律對在線交易主體資格的認定
在國際上,在線交易主體資格的認定因不同國家對商事主體的法律規制不一樣而存在差別。在美國,對個人從事電子商務未作特定的限制;在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家,商事主體除公司、合伙企業、獨資企業外,不存在我國法律下的個體工商戶這一市場主體,但是有一定數量的商販。商販不納入商事登記的范疇,不需要取得類似我國法律規定的“營業執照”,這樣他們從事電子商務的主體資格的取得在法律上就不存在障礙。澳大利亞、新西蘭兩國對商販的規范主要著重于對其從事交易的后果進行監管,他們不須要工商登記,但要毫無例外的進行稅務登記,對網絡交易主體的定位.值得我們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