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道森從小家庭十分貧困,沒有受教育的機會,以至于成家立業、生兒育女之后,他仍然目不識丁。但為了保持作為一個父親的尊嚴,他經常監督著六個孩子做作業,并裝出一副很有文化的樣子。直到大兒子20歲那年才發現父親這個秘密。當時他被派往朝鮮打仗,可他發現,總是母親給他寫信,但從未見過父親的家書。后來,喬治在孩子們和他人面前就開始常常因自己是文盲而感到羞愧。在喬治98歲那年,掃盲教師來到他家,喬治毅然開始學習認字。四年之后,他出版了第一部長篇小說《索·古德的一生》,并同時創造了兩項吉尼斯世界紀錄--世界上歲數最大的小學生和世界上最老的處女作作者。
喬治在近百的高齡下,開始學習對他來說是全新的知識。可他并不認為晚了,相反,他覺得只要開始了就不算晚。如果不學,到死也還是個文盲。
尋找自己的夢想永遠不晚
有一個女孩子,1979年從北京廣播學院畢業后,回到了家鄉黑龍江,在省人民廣播電臺做了一名播音員。體面的工作,優厚的薪水,令人眼饞。可她并不滿足,她想干出一番自己的事業。
第三年,她報考了母校的研究生,結果名落孫山。一年后,她又考,依舊榜上無名。當時她已經29歲了,同齡的女孩子大多都已經結婚生子。她自己也不想再折騰了,但就這樣放棄,她又心有不甘,悶悶不樂。母親是位開明的老人,告訴她:“人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里,真要想改變它,什么時候都不晚。”
“什么時候都不晚”,就是這一句話,讓她重新又看到了希望。她埋頭苦讀,又一次走進了考場。30歲那年,她終于成為了一名北廣的研究生。
3年后,她畢業并留校任教。當時正值中央電視臺經濟部到北廣要人,她毫不猶豫地報了名。經過面試、筆試和實踐考核之后,她被錄用了,但遭到了同事們的議論,說她是頭腦發熱,都30多歲的人了,還瞎折騰什么!
中央電視臺人才濟濟,競爭異常激烈。她知道自己沒有任何優勢,只有多付出心血和汗水,才不會被淘汰。于是,她虛心地向比她小的同事學習,經常在辦公室加班加點直到深夜,把每一項簡單的工作都當作重大的使命來完成。終于,付出有了回報,不懈努力之后,她不僅在中央電視臺占有了一席之地,而且還以自己的名字開辟了專欄,這是全國第一個以主持個人的名字來命名的節目。這個節目叫做《一丹話題》。她也因此連續獲得3屆“全國十佳電視節目主持人金話筒獎”。 說到這兒誰都知道了這個女孩的名字,她叫敬一丹。
朋友相聚,聊及創業時,不少人面呈膽怯之色。或曰青春不再,年華已逝,再去奮斗恐力不從心;或曰環境易變,市場飽和,商機難覓。言下之意,他們已錯失創業佳機。
師曠說: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 “活到老,學到老”,生命將永放光彩。
其實,創業的最大敵人不是青春的逝去、市場的飽和,而是自己心靈上的怯懦和徘徊。戰勝自己,創業就成功一半。只要下定決心,朝著自己的理想,不管它看上去有多遠,道路有多曲折,現在就行動。不要再找種種借口茍安于現狀,不要認為已經太遲,只要行動起來就不晚,永遠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