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幻的新紀元,似乎就在眼前。
10勝0負、場均勝出39.5分,征戰美錦賽的美國“夢八”。已然讓人們看到昔日“夢之隊”偉岸的身影。是的,你可以不在意他們以64分的懸殊比分“屠殺”缺少拉加·貝爾的維京群島,而且對其在決定2008年北京奧運會入場券擊潰波多黎各隊的那場史詩般的戰役,也不必過分沾沾自喜,盡管他們全場得到的135分,亦創造了美國隊自1992年使用NBA球員參加國際大賽以來的單場第三高分:“夢一”在首場比賽中對陣古巴時曾得到136分,“夢二”在1994年世錦賽決賽迎戰俄羅斯時更是拿下了137分——甚至是整個循環賽,你大概像看個笑話似的也就算了,因為除了上屆奧運冠軍阿根廷隊之外,美國人就沒有碰上過什么有分量的對手。用曾令美國人顏面掃地的波多黎各隊核心后衛阿羅約的話說:“今天的這支美國隊,我們已無法同他們相抗衡”。但就算是阿根廷隊,他們也只是派出了一支二流球隊,吉諾比利、諾奇奧尼、奧伯托和威爾特·赫爾曼等現役NBA球員都缺席了美錦賽,認真的美國人,也僅僅是以15分的優勢戰勝了他們。因此,現在就把夢幻重提,還顯得為時太早,所以我們看到他們在冠軍領獎臺上綻放的笑容,還是有保留的,他們的終極目標應該是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真正地君臨天下。
但凡事不必妄自菲薄,眼前的這支美國“夢八”,還是值得我們不吝溢美之辭的。我相信美國人一直很會解決問題,而且我們也在這支美國“夢八”身上看到了這種完美表現——內線還是不夠令人十分滿意,不過我們還是看到這支美國隊的可喜變化,美國隊以前一直都被人詬病不停的控衛和外線投籃問題,似乎一下子竟轉為最強點。雖然比盧普斯和德隆·威廉姆斯有時的表現還不夠令人滿意,但有一個基德似乎已經足夠了。十場比賽下來,基德貢獻了46次助攻,而失誤只有5次,助攻和失誤比達到驚人的9.2比1。這個高度,恐怕連當年的“魔術師”約翰遜和斯托克頓都沒能達到。而即使他總共只有10次出手投籃機會,也不妨礙基德成為球隊真正的領袖。畢竟正是在基德的得力疏導下,所有球員都變得分外無私。無論科比、詹姆斯還是安東尼,都曾在某場比賽中的助攻數超過基德。但這不能說他們就比基德強了,畢竟基德對比賽的影響力是無形而偉大的。網隊主教練弗蘭克這個夏天無事可做,他雖不能做到場場不落地現場觀看美國隊的比賽,但估計也差不多了。對于基德的表現,他就無比自豪地說“他能讓身邊的每個隊友都爆發出小宇宙般的能量,這里聯盟里有誰不喜歡和基德并肩作戰呢?就算不能排在第一,也至少是在前三”。人人都愛基德,不是嗎?你可以把德隆·威廉姆斯在本次美錦賽上的表現“歸零”,因為他不止一次地會看到基德對他在場邊耳提面命的“尷尬”鏡頭,但這就是成長的代價,當年基德也是這樣從佩頓的陰影下,一點點走向光明的。
兩次輸給美國“夢八”,高傲的阿根廷人并沒有覺得這是什么世界末日。但他們的主教練赫爾南德斯卻敏銳地發現了這支美國隊正在變得不同以往。是的,自從2000年之后,美國隊就一直沒有在任何一項籃球頂級賽事中奪冠,其間最大的癥結莫過于他們的中距離投籃一直存在問題。卡梅隆·安東尼總會感受到自己的孤獨,因為在他身邊,似乎總是充斥著一幫只知道亂蹦亂跳、但籃球基本功卻極差的不實用的伙伴。但去年世錦賽半決賽完敗給希臘隊的事實,無疑給美國人敲響了警鐘。“美國人不會投籃……”這似乎就是近年來世界對美國籃球的成見,即便國際籃聯的三分線距離要比NBA短得多,但他們就是無法把皮球準確而有效地送進籃圈。其中的關鍵就在于美國人似乎總是對聯防束手無策,其實直到今天所有人都承認,如果只論單兵作戰能力,沒有人會比美國球員更出色。事實上連對手們都承認,他們只是勝在戰術更具針對性和更加適應規則上,尤其是前者所衍生出的聯防戰術,更是令美國人頭痛。但這就好比中國古代變化莫測的詭異陣法,一定會有突破全局的生門。而對美國隊來說,這個“生門”就是提高他們的投籃準度。老克郎杰羅顯然也深深體會到這點,為此他特意引進了科比、邁克爾·里德和麥克·米勒等以射術見長的球員。事實證明,這步棋是走對了,尤其是里德,雖然身為替補,卻提供了穩定的后場得分火力,每場至少可以拿下15分之多。在這種影響下,連一向以不擅長打國際籃球比賽著稱的勒布朗·詹姆斯,也展現出了驚人的投籃準度。他不但在對決賽中一人投中8個三分球,創造了歷屆美國夢之隊的一項新紀錄,而且得到本屆美洲杯美國隊的最高個人單場得分31分。不僅如此,詹姆斯還曾在美錦賽第二階段對陣烏拉圭隊的比賽中,僅用14分鐘的時間就完成了11個進球,投籃命中率也達到了不可思議的100%。好的,現在讓我們看看美國“夢八”驚人的進攻準確率吧——十場比賽,美國隊場均可以拿下116.7分,投籃命中率高達58.7%。其中有九人的命中率達到50%以上,六人則在60%以上。即使是內線球員,已不再是僅僅依靠暴扣籃筐來得分,所以他們對中距離投籃的依賴度,已達到空前。當然,最令人信服的還是美國隊在三分線上大為提升的出色表現。事實上除了霍華德和錢德勒外,其他人都曾投進過三分球。里德的表現最好。他總共命中了29個三分球。安東尼次之,投中了26個。此外,勒布朗·詹姆斯也投進了23個。除了他們三人,其他人也命中了69個三分球,命中率達到令人匪夷所思的47%。此外,美國隊場均31.3次的三分出手也是所有球隊中最多的。顯然,由于基德出色的導球,在美國隊高命中率的背后,其實隱藏著他們有更多空位出手機會的事實。無疑,美國“夢八”真正開始像一支球隊那樣打球,并知道如何去獲取勝利。頻繁出現的扣籃、中投和搶斷,處處可以讓人們發現“夢一”的身影。雖然我們現在還暫時不能把他們和那支偉大的“夢一”相提并論,但至少可以說,他們幾乎就是1992年之后最好的一支美國國家隊了。
現在看來,美國人已經開始融入到國際籃球的大范圍里,最明顯的標識莫過于他們逐漸對規則開始適應。一旦他們領會到堂奧,其與生俱來的防守威力,就開始展現出來了。如果不是科比過分把自己的精力放在防守上,恐怕本屆美錦賽的最有價值球員,就不會是斯科拉,而是科比的。與巴西隊的經典戰役中,在科比的嚴防下,對方速度奇快的巴博薩,全場僅有7投1中的表現。而在科比的帶動下,美國隊隊員個個用命,他們在十場比賽中,只讓對手每場得到77.2分,投籃命中率也被限制在可憐的37.9%。更可貴的是,名氣+實用性,似乎讓這屆美國國家隊的陣容配備更合理,無論主力還是替補,既能延續旺盛的進攻火力,也能承受得住對手的沖擊,這讓他們可以用車輪大戰來對付任何一個對手。像詹姆斯,每場出戰23分鐘,這已經是最高的了。不僅如此,美國隊的得分點也更加分散合理,科比、詹姆斯、安東尼甚至是里德,都曾成為球隊的單場得分王。
顯然,眼前的這套陣容,已經是非常強大的了。但就像美國人習慣玩的把戲那樣,現在的12個人,難免不會有被更換的擔憂。比較現實的憂思是,未來韋德歸來,他的位置應該在哪里?但就算是以原班人馬出戰北京奧運會。他們的即戰力也并非鐵板一塊,無懈可擊。
第一,內線實力堪憂。美國隊能在美錦賽上摧枯拉朽般地痛擊對手,很大程度上是依賴于小球戰術。但我們必須清醒地意識到,如今美洲籃球和歐洲籃球的風格已大相徑庭。換句話說,美國隊最大的潛在對手還是在歐洲。一旦美國隊的快攻受阻,內線實力就要受到拷問。但事實證明,無論小斯塔德邁爾還是德懷特·霍華德,都沒有固定的內線進攻套路,來穩定他們的得分火力。至于錢德勒,他的價值更多是體現在防守上。也就是說,內線球員的得分手段,還是停留在利用出色的身體素質,通過搶奪二次籃板得分。但就算是在內線實力并不是很強的美洲對手上,美國隊的內線也沒占到多大便宜。不是嗎?40比37.3的平均籃板球比例,很難不讓人對此產生擔憂。要知道,歐洲對手,尤其是以希臘隊為代表,就是喜歡把比賽拖入慢騰騰的半場節奏中,到那時,內線的核裂變能力,很難說不會拖美國隊的后腿。
第二,防守還不夠完美。你能想到墨西哥籃球有什么可取之處嗎?但就是他們,在美國隊身上得分過百。雖然那是美國隊在美錦賽上惟一的一次恥辱,但不能不令人警惕。事實上,美國隊有時的防守很出色,有時就很疲軟,你能忘記科比曾被對手在頭頂暴扣而惱羞成怒的閃回嗎?其實那并不偶然。看起來美國隊開始明白國際籃聯的規則是怎么回事了,但這只是一個開頭。仔細想想,爵士隊為什么這么多年來一直令人畏懼?即使在他們沒落的前幾年,他們也是如此。一句話,他們有“擋拆”戰術這個法寶,這無疑從另一方面說明美國人對這一原始籃球戰術的無能為力。所以美國隊必須要對自己的輪轉換位繼續做足功課,否則他們又會陷入單打獨斗的怪圈中。以攻代守當然是一個思路,但那不是萬能良藥,所以提高防擋拆的能力,將是美國隊提高戰斗力的當務之急。否則,帕帕盧卡斯的噩夢,也許會在北京奧運會上再次重現。
第三,最強點與最弱點的轉化。明年基德就將35歲了,這已經是一個組織后衛的極限年齡。也許在北京,基德的表現依然強勢,但他的體力一定會成為問題。而他的兩名替補。比盧普斯無法帶出順暢的進攻,可有可無的德隆·威廉姆斯,的確還需要進一步成長。另一方面,你必須承認,美國隊空前強大的外圍火力,似乎給人帶來了一種不真實感。其實就像麥克·米勒在美錦賽的大部分時間里,總是令人大失所望一樣,你必須關注到勒布朗·詹姆斯的超常發揮,并不可能貫穿始終。也許只有一個里德還是不夠的,美國隊還是需要在后衛線上作出有效的微調。
美國隊,明年是否會美夢成真?或者去重復“夢一”的神奇?也許一切都不重要,做好自己,他們就會無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