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我們還不習慣見到這樣的蒂姆·鄧肯。因為在印象中,只要是馬刺奪冠,鄧肯就一定會是總決賽MVP,但這一回,該獎得主卻換成了法國人托尼·帕克。
是的,我們始終難以想像鄧肯不是馬刺隊的基石,其實他一直如此。波波維奇曾說:“如果鄧肯退役,那么我十分鐘之內就會選擇退休”,相信這話決不是妄言。九年內四奪總冠軍,身邊的隊友們來來往往,但兩個僅存的歷史見證者就只是鄧肯和波波維奇。換個角度說,鄧肯是提前實現他要將馬刺隊領導權移交給帕克的諾言,那么這個時機是否選擇得有些過早?看起來的確如此,鄧肯還只有31歲而已。他還沒有特別明顯地衰退,不過鄧肯會在意這些嗎?看起來沒有。在克里夫蘭以4比1橫掃騎士隊后,鄧肯就像往日一樣幸福地又跳又蹦,并先后擁抱了鮑文、邁克爾·芬利、吉諾比利,最后是帕克。而當聯盟總裁大衛·斯坦恩為帕克頒發總決賽MVP時,鄧肯卻靜靜躲在隊友們身后。他甚至連帶有慶祝意味的總冠軍帽子都沒帶,雖然這樣的角色定位,他還是第一次承受。
但世界決不會遺忘鄧肯。盡管在四場總決賽系列戰中,鄧肯的表現有所松弛,場均只能拿下18.3分、11.5個籃板和2.2次蓋帽,尤其是最后一場總決賽,15投僅4中得到12分。但所有人都明白,如果沒有他。馬刺隊肯定很難殺進總決賽,就是個問題。至少太陽隊就相當難搞。事實上當比賽一結束,ESPN的記者們就第一時間抓住了鄧肯,而忽略了這里真正的主角帕克。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和平時沒有什么兩樣,你甚至可以看到鄧肯還會拿著自己的DV機,對著滿臉幸福的隊友們一通猛拍猛照,就像他在1999年所做的那樣。對周遭的一切還是充滿了新奇感。但唯一的不同是,總冠軍獎杯始終都被他捧在手里,沒有任何人敢于和他爭搶。唯一不和諧的音符是,鄧肯的女兒悉妮。因為是第一次經歷這樣的大場面。一時間竟然被弄哭了,她還無法明白爸爸有多偉大,但我們呢?對于鄧肯真正的歷史地位,就足以明了了嗎?未必。
即使在更衣柜前,掛上自己爆扣鄧肯的巨幅海報。但這種心理暗示,并沒有真正幫到勒布朗·詹姆斯什么。0比4被橫掃,勒布朗的第一次總決賽之旅,就這樣無疾而終。但幸運的是,這個聯盟有著無私傳承的好傳統,當詹姆斯和鄧肯在賽場交錯而過時,后者為他遞上了無比溫情的鼓勵之語:“你很快就將統治這個聯盟……但是謝謝你今年把冠軍給了我們。”接著兩人笑做一團。是的,你絕不該懷疑蒂姆的真誠度,事實上鄧肯在進入聯盟后不久,就曾收獲到大衛·羅賓遜的傳承。而今,他不但把這種意識傳遞給帕克,甚至也毫不吝惜地傳給自己在賽場上的對手。而對此。體會最深的莫過于他的小弟帕克。在他眼里。鄧肯永遠都是最好的:“這是鄧肯的球隊,永遠都是。你知道他有多無私,我是幸運的,而且他多次強調他為我感到無比驕傲。聽到這些,我實在是太開心了。”
于是到此我們的內心還是迷惑起來,到底所謂總決賽MVP的評選,是應該像全明星賽MVP那樣,只著重于高得分的潛規則,抑或應該看整個季后賽上的表現?事實上,騎士隊并非如結果上體現的那樣弱不禁風,畢竟他們在六場大戰中淘汰了活塞。騎士隊的慘敗,關鍵就在于他們始終對鄧肯的破壞力毫無辦法。尤其是在進攻上,鄧肯可以盡情釋放自己的能量,得分、搶籃板甚至是策應助攻。最具說服力的是第二場總決賽,鄧肯的23分,雖不及帕克的30分高,但他全場卻交出驚人的8次助攻,遠遠高于帕克的2次。沒錯。鄧肯正是那種你要奪取總冠軍。必須夢寐以求的球員。什么是真正的聯盟非賣品?鄧肯一定會在這個名單上排名前三甲之列。聽聽爵士隊主教練杰里·斯隆的看法吧。他毫不掩飾自己對鄧肯由衷的喜愛之情,甚至認為在某些層面上,鄧肯其實要比卡爾·馬龍更偉大。但為何長久以來鄧肯都被人所忽視?就像人們至今仍拒絕成為“馬刺王朝”的存在那樣一從未連續兩年奪冠,而且缺乏一個足夠有分量的世紀對手。是的,即使鄧肯再能得到第五、第六、第七枚總冠軍戒指,人們恐怕只會把他當作聯盟歷史上最好的五名大前鋒之一。籃球名人堂也會考慮他的存在,但偉大未必與他有關。就像他身為阿迪達斯的簽約球員,卻從來都拒絕身著統一的阿迪著裝,在商業場合粉墨登場一樣。難見的頑固與特立獨行。
如果你身處美國,可以近距離接觸很多有籃球傳統的中產階級家庭。他們具備足夠的資金到現場觀看NBA比賽,或者在他們所在的城市,也能夠對地主球隊如數家珍。比如在圣安東尼奧。這里曾見證馬刺隊四次奪冠的慶祝場面,可以說他們應該對球隊有著相當深刻的感情。
但即使是他們,在報紙和雜志上看到有關鄧肯的文章,也只是通常只簡單瀏覽一下標題,然后就匆匆而過。感覺上人們不愿意在他身上花費太多的精力,看起來連他的容貌和十年前剛進聯盟時都沒有什么區別。不茍言笑,習慣被忽略。這些都是鄧肯多年來不變的注冊商標。
那么鄧肯有多偉大?“蒂姆有著天生的親和力,他可以讓不同類型的球員團結在自己周圍,他的這種魅力幾乎就是獨一無二的”,波波維奇說。想想像斯蒂芬·杰克遜這樣的問題球員,在馬刺隊都可以化解戾氣,并在2003年總決賽上有出色表現;一向重攻輕守的“大狗”羅賓遜,也成為兢兢業業的角色球員,就可以感受到鄧肯身上所散發出的親和力了。于是我們看到這樣一個奇怪的事實——鄧肯似乎擁有過很多個偉大的賽季,但從未有哪一年是特別的杰出。換句話說,他曾生活在很多巨星的陰影下,白駒過隙,驀然回首我們卻突然發現。其實鄧肯要比他們其中的任何一個出色得多。
其實,你如何評價一個完整的鄧肯?或者說,和頭三次奪冠時相比,他到底有什么不同?其實不只是他穩如磐石地擦板投籃,無疑他的防守幾乎達到化境。這種提高并非能簡單從賬面上體現出來,至少和2003年接近“四雙”的巔峰狀態相比,鄧肯不但是一個出色的整體協防者,而且他對比賽的控制力,也超出了以往。當然,這和鄧肯本賽季終于走出右腳筋膜炎的困擾有關。我們現在看到的是一個健康的鄧肯,他不但達到了“魔術師”約翰遜、喬丹和奧尼爾一樣的高度。而且懂得如何調節犧牲個人利益和成為全隊核心攻擊點之間的矛盾。沒有人刻意教他應該怎么去做,鄧肯真的是個天才。
有時,你看到一個個性內斂的鄧肯,但那未必是真實的,至少你在馬刺隊更衣室里,會看到一幅和外界完全背離的景象——一幫人在那里熱烈地探討如何提高團隊防守,如何讓對方的頭號得分手掉進陷阱。氣氛和諧而激昂,不時傳來爽朗的笑聲,而通常這個時候,鄧肯就是人群的中心。他的話聽起來不多,但總有提綱挈領的意思。他會提醒帕克要多給隊友傳球,并不斷給鮑文打氣,堅定他防守的信念。于是來到籃球場上,鄧肯開始沉默。這種巨大反差的出現。不外是因為他在更衣室里,把該說的都說了。是的,鄧肯從來都不是用廢話。而是實際行動來統治比賽,這是他和聯盟中其他的那些只說不做的偽領袖們,所顯現的最大的不同。問題是,鄧肯到現在為止,他已經得到夠多的了,但他還是顯得那樣的謙遜。而且似乎他的好勝心永不知疲倦。在征服一座高峰之后,馬上又會尋找到新的奮斗目標,這是一個內心永遠和自我為敵的王者。
現在我們要陳述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在小球戰術橫行的今天,想要找到一支像馬刺隊那樣、堅持以鄧肯為中心打造球隊的模式,幾乎很難,但如果把鄧肯放到其他球隊中,我們相信這絕對不成問題。在整個季后賽乃至總決賽里,從圣安東尼奧到克里夫蘭,我們見到了兩個熟悉的身影:“大鳥”伯德和凱文·麥克海爾,也都身穿鄧肯的21號球衣到現場觀戰。在他倆眼里,擁有鄧肯的這支馬刺隊,和全盛時期的凱爾特人隊,幾乎沒有什么分別,都是一樣的高傲、倔強、執拗,以及硬木一般堅實的力度。也許本來波士頓人在1997年有機會得到鄧肯,他們當年擁有兩個首輪選秀權,擁有獲得狀元簽最高的36%的機會。而結果卻是,凱爾特人隊成了聯盟史上第二大的倒霉蛋,只取得第三和第六順位的選秀權。如果歷史可以重寫。也許波士頓人可以獲得第17或者18個總冠軍。但事實上,精明的圣安東尼奧人卻證明,一支球隊的成功不但要依靠好運氣,扎實的組隊工作也很重要。是的,除了不算2003年戴著兩枚總冠軍戒指光榮退役的大衛·羅賓遜,十年來在鄧肯身邊,幾乎就沒有什么偉大球員,別和我說獨得七枚冠軍鉆戒的霍利堪稱偉大,那簡直就是笑話。尤其在2005年馬刺隊奪冠的時候。他們的陣容里除了鄧肯,就沒有選秀在前15順位的球員。是的,感謝巴福德這樣的幕后英雄,他挑選球員們并不一定要求球員的個人能力有多么超卓,但其個性氣質,一定要符合以鄧肯為首的馬刺氣質。更何況要做到這點并不苛刻,鄧肯天生就是那種杰出的團隊球員,唯一的缺憾就是他們的融合太過順暢均衡。有時你甚至看不到半點人工痕跡。
但鄧肯也不是鐵板一塊,他也有失落的時候。事實上在整個季后賽系列里,鄧肯一直生存在風口浪尖處。稍有不慎,就會陷入萬劫不復之地。幸好,他沒有給世界落下口實。而在過去幾年,鄧肯也一度在此迷失——2002年,鄧肯很落俗套地成為孤膽英雄,并陷入沒有得力幫手的無奈中;在2004年。鄧肯幾乎就成為季后賽英雄,他面對湖人隊老馬龍上演神奇的后仰打板,但無奈“小魚”費舍爾更經典的0.4秒絕殺。粉碎了他的美夢;2005,馬刺隊雖然奪冠,但那次如果不是憑借吉諾比利的神奇發揮,圣安東尼奧人應該很難笑到最后。鄧肯的表現并不算杰出。他還屢屢陷入罰球噩夢中,所以至今有很多人認為,那年的總決賽MVP,更應該屬于吉諾比利,而不是鄧肯的;2006年的鄧肯。整個常規賽都在受傷病困擾。即便如此。他在季后賽上還是展現出了可怕的魔力,幾乎就靠一人之力打敗了小牛。如果不是吉諾比利在第七場生死戰的那次愚蠢的犯規……總之,鄧肯得到很多,也犧牲了很多,也許這才是最真正完整的鄧肯。如此展現,才能拉近神跡與現實之間的距離。
蒂姆·鄧肯,你是聯盟近十年來真正的大獨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