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以來,蕭縣農村信用聯社不斷拓寬服務領域,精心打造“品牌”服務,積極為經濟金融協調快速發展搭建平臺,成為蕭縣縣域經濟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重要金融支撐。到2006年底,蕭縣聯社各項存款余額達14億元,比年初凈增加2.4億元;各項貸款余額7.1億元,比年初增加0.7億元;其中支農2.5億元,涉農企業貸款1127戶,支持農戶77375戶。
拓寬投資范圍
蕭縣農村信用聯社理事長羅杰告訴記者,近年來,蕭縣聯社一手抓改革,一手抓發展,全面服務于“三農”,對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和新農村建設起到了主力軍作用。
加大農業貸款投放力度。2006年以來,聯社一直堅持在“小額、面廣、分散、方便”的原則下,繼續做好農戶小額、農戶聯保貸款的推廣和營銷工作,努力解決農民貸款難的問題。截止去年底農戶及農工商貸款余額達6.2億元,比年初凈增5380萬元,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了有力的資金保障。
與此同時,聯社還積極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支持具備區域資源優勢、品質好、特色鮮明、競爭力強的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建設。按照“一鎮一品”的發展格局,重點支持新莊的辣椒制種、圩胡的蘿卜種植、馬井的韭青韭黃、青龍集的皮毛加工、酒店的嫁接西瓜、張莊的板材加工和山區生態旅游、水果種植等特色農業,促進農業上規模、上檔次,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促進了農業產業化進程。
創新服務品種。此外,聯社還積極拓寬了農村教育、消費類貸款,把發展個人住房、教育等消費貸款作為投放重點,先后向蕭縣中學、鵬程中學、黃口中學等幾家學校發放貸款500多萬元,支持其更新教學設施。同時,支持農民建房貸款近千戶,金額達數千萬元,較好地幫助了轄區農民改善生活條件。
打造特色服務
據羅杰介紹,幾年來,蕭縣聯社不斷創新服務舉措,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的金融服務。先后開發出“123巾幗科技致富工程”、“雙陪雙帶先鋒工程”等特色支農品牌。
大力推進“123巾幗科技致富工程”建設。“123工程”真正解決了農村婦女致富難題。2006年全縣“123工程”貸款達4341萬元,扶持8369名婦女成為致富能手。陶樓村成立婦女養豬協會,從事優良豬養殖,經過聯社扶持,一年來已輻射到周邊12個鄉鎮和村莊。截至去年底,養豬婦女發展到500戶,年出欄優質品豬2萬多頭,創效益250多萬元,戶均收入5000多元。
積極扶持山區特色農業。蕭縣農村信用聯社2006年先后在蕭城、白土、永固、孫圩子、青龍等鄉鎮投放荒山、荒坡承包貸款,效益明顯。聯社支持的蕭縣眾誠荒山開發有限公司,目前已有1個養豬場,年出欄商品豬300余頭;1個水產養殖場,年產各類鮮魚4萬余公斤;1個土種雞養殖場,年出欄商品雞5000只;山林面積由原來的380畝,發展到現在的1100畝,種植樹木25萬株,種植山雜果1.5萬余株,品種達25種之多,進入豐產期的果樹達5000余株,現已被列入安徽省蕭縣梅村生態園。
羅杰最后說,2007年聯社將繼續以服務“三農”和新農村建設為重點,進一步擴大貸款投放面和投放量,計劃各項貸款凈增1.5億元。今年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加強信貸支持新農村建設。充分調查、研究農村經濟形勢和農業產業結構,防范信貸風險。支持訂單農業,建立“公司+基地+農戶”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建立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項目庫,重點支持發展一批省“861”項目、市級農委、發改委確定的農產業化開發經營項目的企業和利用當地資源、經營規模大、帶動力強的大型涉農加工企業。支持城鄉一體化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發展集觀光、旅游、休閑、度假于一體的休閑農業。支持農民進城務工經商,發放“打工創業貸款”,為農民打工提供信貸、結算服務。
健全信貸支農機制。建立健全激勵與約束相結合的經營機制,確保服務新農村建設,進一步完善信貸管理制度和貸款業務量化考核辦法,把新增農業貸款、企業貸款、非農業貸款等指標納入信用社主任的任期目標,并將考評結果作為獎懲依據。建立由信貸員、客戶經理、聯社部室為主體的三級信貸支農服務網絡,成立支農服務中心,為農民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