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死”只是“過勞”狀態所導致的極端結果,透過“死”,我們所能看到的,卻是“IT民工”身上難以承受的生命之重。
愚人節剛過,就從華為公司傳來消息,又一名員工在海外,因勞累誘發疾病,英年早逝。據華為知情人士透露,這是2007年過后,在華為發生的第二起“過勞死”。
其實,“過勞死”對于IT從業者來說,并不是一個陌生的詞兒,從CEO到普通員工,從華為到愛立信,再到網易、到東軟……“死”只是“過勞”狀態所導致的極端結果,透過“死”,我們所能看到的卻是IT人身上難以承受的生命之重。
早在今年“三八”節期間,本報曾經做過一個“IT女性生存狀態調查”,幾乎所有的被訪對象都同意用“透不過氣兒”來形容自己的生活狀態。在這個行業,男性壓力并不低于女性。
人在什么樣的狀態下容易疲勞?是“壓力”;人在什么樣的狀態下容易生病?還是“壓力”。而在“壓力”之上再加“焦慮”,人的免疫力會急速下降,不僅難以抵抗外來病菌入侵,甚至導致精神狀態低迷,易患“抑郁癥”。
有數據表明,IT人群的“壓力”指數和“焦慮”指數普遍高于其他行業。根據某IT專業網站的調查結果,有25%的IT人感覺“壓力特別大”,有55%的人感覺“壓力大”;而“特別焦慮”和“焦慮”的人群一共占到了69%。
值得我們注意的是,與幾年前“大部分壓力和焦慮來自超負荷的工作”相比,IT人群的“生存壓力”浮出水面。
一方面,IT業員工普遍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IT曾經被認為是高科技、高價值和高利潤行業,但變化的激烈和競爭的劇烈,讓這個行業的職業前景充滿了不確定性。再加上IT業是中國市場化最徹底的一個行業,絕大多數中國IT企業為生命周期不超過7年的中小企業,從業人員經常被逼迫流動以求生存;即使在大公司或者外企工作的從業人員,也會因公司并購或業務調整而遭遇裁員。
另一方面,隨著IT行業利潤的壓低,IT行業的薪金水平已經無法提升甚至出現下滑,與此同時,其他傳統行業工資大幅度提升,IT員工的實際購買力正在大幅度下降。
譬如大學本科畢業,1997年在北京IT行業做研發工作的人月收入是2500元,可以買北五環的房子1平米,而當時傳統的企業、事業單位的收入不過幾百元;2006年畢業的新大學生,在北京做研發,月收入還是2500元,但只能購買北五環房子0.25平米,而現在傳統企業、事業單位的收入已上升到2000元左右,一般都有額外的住房補助。
“IT從業者已從‘白領’淪為‘民工’”,“IT從業者,是以強者姿態出現的弱勢群體”,“IT人活得窩囊”。在一些和IT行業相關的專業社區和BBS里,這樣的帖子和牢騷四處可見。
相比而言,華為還算是相當不錯和負責任的公司,最起碼,“三險一金”齊全,薪金高于IT業平均水平,企業穩定;在員工出事時,至少能負得起對員工的搶救責任和對家屬的安撫工作。而更多的中小IT企業經常是“吃了上頓,要想著下頓”。因此,在媒體普遍關注IT員工“過勞死”的時候,我們是不是更應該思考,“IT民工”將如何在重壓下生存?
“以強者姿態出現的弱勢”同行們,春天來了,正是疾病高發季節,我們要“多出去,動筋骨,釋壓力,抖精神”!套用前不久華為公司總裁任正非寫給抑郁癥員工的話,“大家要快樂地度過充滿困難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