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臻)農村信息化建設,是以信息技術和產品支撐服務,促進新農村的建設。因此,試點、應用和企業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三大支點。
60多歲農民張大叔,是蘑菇種植的專業戶,以前總是要自己推著小車跑到很遠的市集去賣。現在,正值退休年齡的他,上網操作已經非常熟練,只需坐在家里,收集市場信息。他還帶領當地很多的專業養殖戶熟悉了解國內、國際市場的信息,組織生產和銷售,成為一個小龍頭。
農村信息化建設,是以信息技術和產品支撐服務,促進新農村的建設。試點、應用和企業則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三大支點。
試點是基礎
由于目前各農村地區的發展水平不一樣,因此農村信息化要從各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出發,“試點、示范”則成為了推動農業信息化的一個重要的手段。實踐也證明,“農村信息化綜合服務試點”工作,對于農村信息化和農業信息化的發展是有利的。
2006年,信息產業部啟動了“農村信息化綜合信息服務試點”工作,并在年底確定了第一批26個試點單位。信息產業部部長王旭東表示,各省、區、市都做了大量配套工作,組織企業為試點單位提供了信息終端、信息大篷車以及大量的培訓服務,逐步破解了信息進村入戶、長效機制、信息資源整合和信息化人才等農村信息化綜合信息服務的瓶頸問題,提高了信息化服務“三農”的能力和水平,取得了實實在在的進展。
農村信息化綜合信息服務試點,是一項系統工程,也是一個新生事物。那么應該如何使用兩個試點,做好示范呢?
首先,信息平臺是農民獲取信息的有效手段,因此建立統一的涉農綜合信息服務平臺是試點工程的關鍵所在。河南省的許昌、漯河兩市作為首批國家農村信息化綜合服務試點,根據農民的需要對全市所有的涉農網站的后臺服務和機關信息系統都進行了整合,建立了統一的涉農信息化服務平臺,成為農民收集信息、發布信息的渠道,為農民提供了更多更實用的信息。許昌市把整合后的農村信息網與25個國家級、34個省級、359個縣級農業網站進行了連接,并針對農業生產的環節,開展特有的信息服務。
其次,針對農民的文化知識水平偏低、初期不會發布和上網看信息的問題,信息產業部開展了試點的“信息大篷車”服務工作。一方面通過基地和中心開展培訓,讓農民通過實際上機操作,學會上網,并掌握通過網絡獲取信息的步驟和方法;另一方面,通過“信息大篷車”開展流動培訓。今年4月開始,“信息大篷車”項目分別在河南、四川、山東、黑龍江、貴州等農村信息化綜合信息服務試點地區啟動,近半年時間已有36輛,所到之處均受到農民歡迎。
第三,試點工作重點是發展面向“三農”的信息服務業,引導企業開發針對農村特色的信息內容,探索適合農村發展特點的信息服務業。山東省聯系了IT企業、通信企業、流通企業、宣傳機構等一系列單位,建立了農村信息化推進服務聯盟,下一步還要把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納入到產業聯盟之中。
應用是關鍵
信息化已經讓城市居民享受到高效、高級的便捷生活,信息化還要改善廣大農村地區的文化信息接受條件,并深入到農村農業發展、農民生活的各個方面。這便要引導電子企業研發和推廣適應農村特點、方便農民使用、質優價廉的信息終端和軟件產品。正如王旭東所言,農村信息化的核心是應用。
對電信運營商來說,要為農民提供語音與互聯網應用融合的多種信息服務,滿足農村教育、娛樂、致富等信息化的需求,完善基礎網絡保障,提高數據業務、語音業務和其他的增值業務水平。中國聯通有限公司副總裁李剛表示,聯通提供的服務,將鄉鎮信息員、農業信息采編人員以及各電視、PC提供的農業信息服務,以短訊和互聯網的方式傳輸到農民的手中,通過在較大的批發站設立信息站的形式,由信息站的信息員及時、準確地收集當地的信息,為當地的農戶提供農產品的供求信息發布、農產品價值分析等農村信息服務。
以“應用”為核心,不僅要求IT企業要為農民辦實事,還要求IT制造企業從農村的人才情況、從農村的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水平出發,圍繞著農民的會用、想用、用得起、運維簡便等方面要求,開發符合農村特點的產品。這需要深入調查、研究農民的真實的需求,開發適合農民需求的簡便易用、價格實惠的電腦產品。為農村用戶提供更貼近的服務。探索更加適合農村特點,農民更加易于接受的推廣方式,使農戶不斷了解信息設備可以帶給他們的價值。
“2006年海爾推出的農村電腦家家樂,是聯合調研了山東、江蘇、安徽一共5000個用戶,結合他們對電腦使用中的抱怨以及需求開發出來的。”海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總裁高以成介紹,海爾的產品電壓范圍是180V到220V,使得農民買電腦的時候不用穩壓器;針對農民朋友不會操作的問題,海爾開發了快速安裝、快速啟動等技術;由于很多農民不會使用鍵盤,為此海爾開發了具有手寫功能的手寫版電腦;此外還在電腦上加裝了前面防塵、后面防水的獨特設備。
企業是主角
隨著國內一、二級市場競爭形勢的日趨嚴峻,眾多IT廠商紛紛另覓佳徑。擁有8億人口的廣闊農村市場無疑首當其中。由此,企業也成了農村信息化工程的主角,但要打造一個產業鏈,離不開各方的通力合作,無論是電信運營商還是設備制造商、抑或是軟件開發商、系統集成商、服務提供商,都要綜合利用資源,才能促進農村信息化產業的發展。
作為國內IT企業進入農村市場的先行者,聯想一直在積極參與農村信息化綜合信息服務試點工作,今年向試點工程捐贈了4臺大篷車和2008臺電腦。“2004年聯想就開始實施面向廣大縣鎮地區的‘圓夢計劃’,現在已有400萬的用戶用上了聯想電腦。與此同時,聯想電腦已經安裝在近10萬個行政村的農村黨員干部的遠程教育點,還有4萬臺的電腦安裝在了農村中小學的電子教室。”聯想集團副總裁夏立介紹說。
2006年,海爾電腦推出了“以海爾電腦為平臺、以應用方案為核心”的“信息化套餐”。在中央組織部的“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中,海爾電腦進入了山東省4.6萬個村。
摩托羅拉(中國)公司也與信息產業部信息化推進司簽署了支持農村信息化綜合信息服務協議,摩托羅拉將提供信息大篷車、信息對講系統和簡便農村用戶使用習慣的手機等設備。
作為軟件廠商,微軟(中國)公司捐贈了11輛大篷車和大量軟件。為了降低計算機操作的難度,讓農民更便捷地使用電腦,微軟與成都微軟技術中心共同開發了農村信息服務軟件,使農民通過統一的平臺即可獲得家庭、工作和社區所需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