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IT消費者,我家里“舊而不廢”的手機有好幾部,因為換了更新的,舊的還很好用就被關在抽屜里了;有了新的筆記本電腦,家里三四年前買的奔騰臺式電腦也基本不用了。我想,像我一樣的人應不在少數。“易耗品”通常是跟“低值”連在一起的,為什么高科技、高價值的IT產品也成為“易耗品”了?我認為,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
一是技術更新換代太快“惹的禍”。看看IT業兩大芯片巨頭英特爾、AMD新品的上市速度之快吧!英特爾處理器從奔騰單核進入酷睿雙核、四核,前后也就一年多時間。并且新品發布頻率也越來越快,產品型號和名稱之多,連我這個IT人都難以搞清楚,更何況普通消費者了。
12月初,AMD承認其四核服務器處理器巴塞羅那存在缺陷,批量出貨的時間將推遲到明年。緊隨其后,英特在實驗室里也發現45nm Penryn Yorkfield四核心處理器存在缺陷,不得不延期發布。英特爾與AMD這兩大對手在處理器從單核、雙核到四核的速度“競賽”,成為近年來IT業的一大風景,追求速度競賽的結果是什么?現在看好像有些不言而喻。
再說說挾“視窗”以令天下硬件廠商的軟件巨頭微軟,操作系統從Windows98、Windows2000、XP到Vista,版本不斷升級,一次比一次“大手筆”。而Vista更是微軟耗巨資和精力,也是業界眾望所歸的產品。但結果如何呢?
二是用戶對IT產品的消費“慣性”使然。
做IT企業就必須要不斷推出創新產品,“變著法子”掏用戶的口袋,才能維持增長和高利潤率。但在IT行業,很久以來的“慣性”都是技術和廠商在主導IT市場的方向,廠商總是技術的鼓吹者,而用戶是被動的跟隨者。
就像非技術出身的IBM前CEO郭士納在他的自傳《誰說大象不能跳舞》中說的那樣,“該行業受技術控制的程度幾乎達到了荒唐的地步。所有的公司每時每刻都在追尋下一次巨大的科技浪潮。”而IT創新過度的結果又是什么呢?
一是讓IT人活得很累。在比較成熟的傳統產業,通常都是前3至5家企業長期保持均衡競爭狀態;而在IT業,卻是“王者”之爭永遠都在進行,在新技術、新機會來臨時,抓住機會者就可能一夜成名,而原來的行業老大如錯失機會就可能“王位”難保。有人戲稱:“IT人過狗年,1年等于7年。”事實上,IT業的累也是自己給自己上的套,是創新過度的結果。
二是導致了嚴重的資源浪費。很多個人消費者,常會受廠商不斷推陳出新的誘惑,電腦和手機等產品沒等用到應該淘汰的時候就更換了。企業客戶也同樣存在浪費現象,一些IT設備和系統還沒失效就成了“擺設”。
而現在很多用戶已經開始“醒悟”。以前,英特爾、微軟等每次發布新產品,“振臂一呼”,必定有大批OEM廠商和用戶跟隨。但對于芯片巨頭和一些廠商今天力推的多核,消費者卻提出了這樣的質疑:如此強大的處理能力是否必要?實際上,不少人認為,即使是在兩年前購買的計算機,大多數用戶也無法充分利用其芯片的處理能力。同樣,對于微軟力推的Vista,微軟的說法是“應更多的需求而生”。但是,Vista系統對于硬件配置的要求比較高,占用系統資源比較多,這在一些用戶看來就是浪費。
現在正在更新的很多IT產品對于用戶來說,已經只是“錦上添花”而不再是“雪中送炭”了,在消費者日趨理性的消費趨勢下,要想打動消費者的錢袋越來越不容易。一些用戶對Vista和“多核”產品的觀望,以及眼下出現的處理器產品缺陷等現象,都應該給那些一門心思往前沖的IT企業以警示:是不是應該把速度放慢下來,看看用戶的腳步在哪里?
而且,順應崇尚節約的大趨勢,不妨也倡導這樣的觀點:IT“適用就好”。當然,IT廠商們不會歡迎這樣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