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特別是最近一個時期,手機一直是輿論的焦點。
今年年初,Apple推出的iPhone手機熱銷,年底已被多家媒體評為年度最佳產品。11月,Google推出Android手機平臺。今年以來一直有傳聞,稱微軟、Yahoo都在開發手機。最近還有消息說,索尼計劃開發基于PS游戲機的手機。媒體和輿論都在熱烈地討論這些最新的發展,人們已經預感到有些大事即將發生,大家都在關注著、期待著。顯然,手機已成為當今IT產業的新明星。
在手機無限風光的同時,作為IT資深明星的PC也在拼命表現。近來,又是多核,又是Vista,又是OLPC,又是UMPC,也都挺努力的,可是媒體和輿論均對PC不同程度地表現出審美疲勞。有的媒體把Vista評為年度最差產品,有人撰文稱當前關于多核CPU的競爭純屬“多余的競爭”。
據最新的預測,2007年全球PC銷量2.6億部,手機銷量11.5億部。據說印度市場PC年銷量500萬臺,手機銷量每月500萬部; 據說,目前,全球共擁有15億部手機,相當于PC機的3倍之多。
今年10月在英國倫敦舉行的Symbian智能手機展上,Symbian公司高層放出豪言,稱整個PC行業將在5年內沒落,而被智能手機取代。Symbian公司命題組長John Forsyth則更為樂觀,稱“5年后你會覺得還要PC有什么用!”他們認為,手機會慢慢吞噬筆記本電腦的目標市場,人們會徹底從筆記本電腦的束縛中解放出來。
說到手機與PC的關系,不禁使我聯想起鐘與手表的歷史: 1656年,荷蘭人惠更斯發明鐘擺,鐘匠S.Coster制造了第一個擺鐘,這相當于臺式機吧?1675年,S.Coster又用游絲取代了原始的鐘擺,制成了搬動的小型鐘,這相當于筆記本電腦吧?1926年,勞力士表廠制成了完全防水的手表表殼,從此有了真正可靠的手表,這相當于手機吧?
時間和信息一樣,是人人都需要的。鐘、PC和表與手機一樣,都能提供時間或信息,但它們的本質區別到底在哪兒呢?表面上,它們功能差別不大,只是有的大,有的小。如此看來,其實大和小就是它們的本質區別。
鐘、臺式機和筆記本電腦比較大。臺式機只能放在固定的桌子上用; 鐘和筆記本電腦差不多,雖然可以移動,但仍限于在不同的桌子間移動。即使是號稱移動計算的筆記本電腦,也是桌子的附屬物,因為桌子是屋子的附屬物,因此PC與鐘一樣,本質上都是建筑物的附屬品,或稱之為室內裝置。
表和手機比較小,能隨身攜帶,隨時可用。因為小,手機和表一樣,不再是室內裝置,而是與錢包、眼鏡、首飾一樣成為隨身攜帶的個人物品。
世界上,大東東永遠不會有小東東多。螞蟻比大象多得多,蝦米比鯨魚多得多,手表比鐘多得多,錢包比保險柜多得多,個人物品比室內裝置多得多。同理,手機比PC多得多,也是很自然的事。
雖然PC在數量上絕對趕不上手機,但也不可能消亡。這就好比人們隨身帶表,但室內也要鐘; 人人都會有手機,但在室內也還是會用PC。
PC不必為風光不再傷感。其實,當個鐘又有啥不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