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十幾年以來,人們一直對以太網很感興趣,但坦白地說,有點夸大其詞了。但現在,隨著一些技術的成熟,運營商也在逐漸提供一些功能,運營級以太網在未來也許大有作為。
早些時候,人們對以太網關注的重點是它如何能夠替代SONET (Synchronous Optical NETwork,光纖同步網絡)和同步數字體系(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然后,我們又認為,以太網將會走進家庭,或者也許會應用于商業網站。最近,隨著“運營商骨干網傳輸(PBT,也叫PBB和PBB-TE)”的出現,我們又聽說以太網會取代MPLS(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多協議標簽交換)。
2005年時,我們對10個網絡運營商的重點工作進行的調查顯示,運營級以太網(carrier Ethernet)在任何公司中都沒有排到前三位。但現在,運營級以太網已經成了他們首要或次要考慮使用的技術。有了PBT,以太網有了流量工程(traffic engineering)的特點,很多人都認為這一特點和MPLS一樣優秀,甚至比它更好。這也就是為什么現在有很多人在討論PBT和MPLS之間的戰爭。
但是,事情并不這么簡單。網絡運營商正在專注于下一代網絡(NGN)技術的真正問題是什么,也就是這些網絡如何能最好地構成企業和消費者會所購買的服務的基礎。
以太網不會替代SONET,也不會成為局域網服務的基礎或其他什么。如果以太網想成為靈活服務有效的基礎,就需要一些重要的性能,銷售商正在開始努力提供這些性能。
一項重要的性能就是可擴展性和流量工程,而這正是PBB和PBT可以提供的。它們可以使以太網基礎設施不僅能夠應用于主要的大城市區域,同時還可以覆蓋到農村,并提供嚴格的服務級別管理協議(SLA)、解決節點和主干問題。
但一個相關的挑戰就是對平臺的控制。PBT的設計旨在使用獨立的平臺,有兩家銷售商也正在努力提供一個這樣的平臺。他們都提供運營級以太網控制平臺工具,并且都聲稱他們有能力在貿易展會中創建和控制可預測的、基于以太網的服務基礎設施。
另一個挑戰是服務支持。針對基礎設施的服務支持就是對城市以太網論壇(MEF)幾年前定義的三種連接點對點模型(點對點E-Line、多點E-LAN和多播E-Tree)的支持。Hammerhead系統公司剛剛宣布要全力支持運營級以太網和MPLS的MEF模型,以及MPLS和PBT之間的相互聯系。
網絡運營商BT集團和DT已經表示有意開發運營級以太網和PBT。在2008年,很可能至少還有四家主要運營商會加入他們的行列。
但并非所有人都喜歡PBT,特別是那些喜歡IP/MPLS的路由器銷售商。思科和阿爾卡特朗訊就是PBT的反對者,愛立信的立場也不那么明確。但最近我聽說,在這些公司內部有一種趨勢,就是要為某些形式的PBT提供支持。
PBT背后的兩大主要驅動就是嚴格的SLA控制和成本。適應的IP行為以及其動力再組合和選路使得它很難為企業編寫與幀中繼服務相同的SLA。
盡管MPLS,特別是T-MPLS也會出現類似的不適應行為,但據運營商說,運營級以太網轉換產品比路由器便宜40%,所以PBT相對TMPLS有明顯的成本優勢。
一個既沒有重要的路由器,也沒有重要的以太網基礎設施的網絡是否可以開發,對PBT也是一個大問題。如果可以開發,建設一個運營級以太網PBT網絡要比建立一個使用路由器的T-MPLS網絡便宜得多。盡管IPTV在城市網絡中以阿爾卡特朗訊所提供的形式顯示出了IP特點,但城市網絡肯定會應用以太網和PBT。但在更寬泛的應用中,在必須使用路由器的情況下,PBT的成本優勢就不那么明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