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惠普還處于風雨飄搖和業績下滑的陰影中,原“明星CEO”卡莉被迫離職,來自NCR的默默無聞的馬克#8226;赫德接過了CEO權杖。兩年后,惠普走上復興之路,不但利潤率上升,還首次突破千億元大關,超過IBM而成為IT業最大的企業。
一年前,Sun還處于虧損的泥潭中難以自拔,個性張揚、激情四溢的Sun前CEO麥克尼利被迫交出了CEO權杖,而接替他的是一位平淡無奇的梳著小辮子的“內部人”喬納森#8226;舒瓦茨。一年后,Sun扭虧為盈,舒瓦茨使得這家被斷言將淪落為“他人口中之食”的IT企業迷茫的前途重現曙光。
換了風格迥異的CEO,卻讓陷入困境的兩家企業在短短的時間內扭轉乾坤。而這個過程中,外界看不出現任CEO有什么“個人魅力”:沒有鼓動人心的言論,沒有異常或驚人的動舉,甚至沒有前景規劃和設想。與前任的魅力四射和行事高調相比,馬克#8226;赫德和喬納森#8226;舒瓦茨都極為低調,很少在媒體面前拋頭露面。他們不愛“做勢”但卻是務實“做事”的CEO——靠解決實際問題,提升內部執行力,用實實在在的業績數字獲得認可和個人價值的提升。
明星式CEO一度備受追捧,媒體的大力渲染在大眾心中留下了這樣一個印象:巨型公司的成敗全依賴于偉大領袖個性。而華爾街當時也受到這種氣氛的感染。很多企業為了能提升品牌形象、打動用戶和投資者,對CEO投入大量精力精心包裝。
后來,不少企業因為過于強調CEO的戰略遠見、影響力等這些務虛的素質而吃盡苦頭,明星CEO開始“過氣”。畢竟實踐表明,CEO的賺錢能力才是最終決定企業命運的要素,CEO的價值不只體現在個人魅力上,更重要的是實實在在的數字和業績。
CEO的風格變化也體現了產業和市場的變化軌跡。現在IT市場已經從IT技術主導時代轉向用戶應用主導時代,用戶更加務實,以前的技術牽引、明星CEO的“技術偏執”或個人魅力都再難打動用戶的心,用戶看重的是實實在在的好產品和好服務。
受市場環境、公司股價和股東壓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給企業、股東帶來實際利潤和成長的CEO開始吸引企業和華爾街的關注。而未來企業CEO的更迭會更為頻繁。有管理學研究人士認為,謙虛和不虛張聲勢的人是21世紀擔任CEO的理想人選。更重要的是,他們能為公司帶來利潤、讓股票增值。
現在知名企業的CEO都是低調務實并能讓企業保持升勢的CEO。隨著“明星CEO”光環漸退,以前那些“曾經明星”的CEO也已變得低調務實了,如“天才少年神奇創業”的財富故事主角比爾#8226;蓋茨今天已看淡財富。與此相應,跨國企業CEO們的訪華活動也多數由以前的高調轉為低調。
實際上,中國市場也出現了相同的“動向”。具有精神領袖魅力、善于做勢的明星CEO紛紛離場,如離開惠普的孫振耀、離開IBM一線的周偉火昆和此前離開思科的杜家濱,而接替他們的符標榜、錢大群和林正剛都較為低調,當然,從外界來看,個人領袖魅力也不如前任。
現在多數知名的跨國企業在中國市場的本土化布局已經完成,他們已經到了向其中國區要業績的時候了。這時,主要擔當企業建設和培育期的“關系型”CEO的使命已經完成,需要“業績型”和管理型CEO上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