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良好聲譽的企業,越大,越讓人覺得惡心,還不如當初不長大。這樣的企業,看著都難受。
今年的諾貝爾和平獎授給了美國前副總統戈爾。這是一個有趣的延續。還記得去年這一獎項的獲得者嗎?孟加拉國的經濟學家尤努斯——他是經濟學家,卻靠解決貧困問題獲得了和平獎;同樣,戈爾是政治家,卻是靠全球變暖問題獲獎。
尤努斯在孟加拉創辦了世界上第一個窮人銀行——格萊珉銀行,為的是解決窮人的小額貸款問題,因為所有的銀行都不愿意貸款給窮人,只是追著富人跑。
尤努斯把他的銀行稱之為“社會企業”,不以盈利為目的,只是為了改善貧窮。如今,幾百萬人通過格萊珉銀行的小額借貸越過貧困線。
這當然是一個偉大的舉動,不然怎么能得到諾貝爾和平獎呢?更何況,尤努斯先生似乎并不是我們以前所熟知的“優秀的共產黨員”。但是老賈也知道,我們不可能來要求中國企業家都達到尤努斯那樣的高度,那不但不現實,簡直近乎愚蠢。老賈只是想談一個由此引發的話題:為什么不做一個有聲譽的企業呢?
對一個企業的評價,從經濟學的角度上來講,只需要看其收入和利潤就可以了。這是絕對正確的,對一個企業家的評價,也不能向慈善家看齊。
但是,老賈要說的是,一家注重聲譽的企業,它獲得的生命力要遠遠強過一家沒有聲譽的企業,它會走得更遠,會賺到更多的錢。
美國公共關系咨詢公司最近給出一份調查顯示,“一家公司行事和運營的方式可以成為其最重要的資產”。根據這份調查,百事可樂的社會聲譽比可口可樂高,如果后者能夠取得跟前者同樣的分數,其股價可以每股增長1.73美元;如果沃爾瑪能夠取得像Target公司一樣的聲譽,其市值將增加97億美元。
我們來設想一下,咱們身邊有哪些公司有很大的提高空間:如果中國石油在回A股上市之前,能夠充分估計一下它的聲譽;如果中國移動能夠很早就對社會形象做出評價;如果巨人網絡和盛大能夠像農夫山泉那樣每單位產品捐一分錢;如果華為在裁員之前能夠再考慮細致一點;如果新浪、搜狐、百度的流量和點擊全是“純潔”的……啊呀,沒法如果了,太多了。
從經營上看,這些企業都是異常優秀的。即使放在全世界,也稱得上優秀的企業。但是,從聲譽角度說,是不是差點意思?
企業不是慈善機構,也不是政治機構。但是,如何從珍視自己的社會聲譽出發,從而在經營中兼顧社會責任,是中國企業必須提上日程的話題。這個問題,就像許三多堅守著鋼七連的信念一樣,不是說說的,而是做出來的。
一方面,日進數億,一方面,月租費照收,雙向收費照舊;一方面,全球最大市值,一方面,繼續回來上市。你既然不缺錢,那么上市也不是為了融資,那是為什么?為回報那“歷史上的幾百萬位股東”、“讓更多的戰士為你而死”?
沒有良好聲譽的企業,越大,越讓人覺得惡心,還不如當初不長大。這樣的企業,看著都難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