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很多朋友都有一個習慣,他們從來不跟家人抱怨自己工作上的不順利,生活上的不如意,這好像還是一種美德似的,叫“報喜不報憂”,回家永遠只說好事情,比如說升官發財什么的,至于壞事情,打死也不說。
我認識一個男人,兩年前失去工作,就這么一直在家待著,女朋友說他兩句,他還要發火,說女朋友是看不起他,嫌棄他。中秋節給父母打一個電話,說自己忙不回去了,鬧得父母對他意見也是一籮筐,說白養了這個兒子。我問他,怎么就不能大大方方去看看父母?他說,怎么大方?人家兒子都是開著車帶著媳婦提著大閘蟹去看父母,見了父母還得請父母在酒樓吃飯什么的,我總不能還跟上大學放暑假時候回家似的吧?進門空著雙手?而且父母見了面,肯定又會問結婚的事,我怎么說?我說自己的父母有什么不能說的?實話實說唄。就說暫時沒找到工作,想等工作踏實一點再考慮婚姻大事。他說那不成,那太讓父母失望了。
其實,我們一直有一個誤區,以為關愛家人,就是讓他們過上如意的生活,送他們禮物,讓他們分享我們的成功。當我們因為生活的際遇以及各種原因而處于低潮的時候,我們就會認為自己失去了愛的資格和勇氣。說得好聽一點,是我們怕家人擔心,說得不好聽,就是自私。“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跡,論跡貧家無孝子;萬惡淫為首,論跡不論心,論心世間無好人。”關愛和孝順是一個道理,是論“心”而不是論“跡”的,倘或論“跡”,窮人怎么敢奢談“愛”呢?
很多人說,愛是一種能力,但我們卻總把這個“能力”理解為“經濟能力”,仿佛自己混得不好,就不該再享受愛和被愛了。最近有一部熱播的電視劇《金婚》,蔣雯麗和張國立演的,劇中有一個情節,他們的一個女兒從海外忽然回國,蔣雯麗和張國立都感覺到女兒肯定有事,但女兒不說,蔣雯麗對女兒說了一句話:你有事不跟父母說,你還要父母干什么啊?!
關愛家人,我理解是要多和家人溝通,即便你現在很煩很亂很難過想一個人清凈清凈,跟家人說明白了,家人也會理解。最可怕的,不是你沒有錢,或者沒有好工作,而是你因為沒有錢,沒有好工作,你索性連親情也不要了,你把自己像鴕鳥一樣埋在沙子里,你痛苦,你的家人更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