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人離不開咖啡,這一點是我去韓國以前怎么也想不到的。一個東方國家,我們的近鄰,自古以來深受茶文化的浸潤,人們應(yīng)該更喜歡喝茶才對,但事實上,在韓國咖啡文化已經(jīng)超過了茶文化是毋庸置疑的,看看韓國人對咖啡的狂熱程度就知道了。他們飯后喝,開車半路休息時喝,工作小憩時喝,需要提神時喝,聚會喝,待客喝,無咖啡不歡,甚至無咖啡過不了日子。這最后一句有點兒夸張了,可我親眼看見韓國朋友來中國后,由于不能隨時隨地買到咖啡,只好去超市買速溶的,在飯店酒足飯飽后,請服務(wù)員沖上一杯將就了事。
那么在韓國呢?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只要想喝熱咖啡,隨時隨地都可以買到,人煙過于稀少的地方除外。在我工作的大學里,任何一座教學樓、學生會館、宿舍樓,都有咖啡自動販賣機,里面有七八種各類口味的咖啡,只要投幣400到800韓元(大約合人民幣3到6元)就可以取得你想要的熱騰騰、香噴噴的咖啡。進了教學樓首先來一杯咖啡,端著上樓的大有人在。相比之下,教授有自己的研究室,更喜歡自己煮咖啡,所以自動販賣機更受學生的歡迎。課間休息時,差不多總有三分之一的學生去買咖啡,有的學生還會通過咖啡表達對老師的敬意。我經(jīng)常在休息后回到教室時,發(fā)現(xiàn)講桌上放著一杯咖啡,我會問這是誰買的,那個學生悄悄的舉一下手,我會向他微笑致謝,高興地喝下。
韓國的免費咖啡也不少,當然多數(shù)是羊毛出在羊身上。比如飯館,飯吃得差不多的時候,服務(wù)員總要問:要咖啡嗎?或者:要咖啡還是茶?韓國的學術(shù)活動也提供免費咖啡。在漢城著名的高麗大學,我參加過一次中文學界的學術(shù)發(fā)表會。學術(shù)發(fā)表同時在三個屋子進行,房間外擺著一串長桌,上面有水果、餅干,咖啡壺里有熱的咖啡,自需自取。
自然,韓國的家庭絕缺不了咖啡。由于經(jīng)濟實力和生活方式的不同,人們對咖啡的需求也不同。為了適應(yīng)不同的消費者,商店里的咖啡品種繁多,咖啡豆、咖啡粉、速溶咖啡、易拉罐咖啡,價錢從低廉到昂貴應(yīng)有盡有。講究的人一般不喝速溶咖啡,只有到山里去玩才到商店里買上一盒帶上,以備犯隱時連自動販賣機也找不到時將就一下。我的朋友崔教授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咖啡癮君子。有一個夏日,我與崔教授等一行4人到韓國東北端的花津浦參觀游覽,回來時崔教授特意繞道領(lǐng)我們?nèi)バ蕾p一處山間美景。這里群山環(huán)抱,小溪潺潺,青松滴翠,鳥聲陣陣,我們的暑意倦意一掃而光。教授的心思并不在這良辰美景上,他更在意我們的反映,對我們的贊美有幾分得意。忽然,他好像想起了什么,用生硬的漢語說了一聲:“等等。”就去翻汽車的后備廂。我們詫異間教授已經(jīng)拽出一只大包,拉開拉鏈,一堆東西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一只壺,幾只杯子,還有,那是什么呀?居然是一只小煤氣爐!他又跑到前邊車里拿出礦泉水,又變戲法似的掏出幾袋速溶咖啡來。難道教授的癮又犯了?可我們一個小時前剛剛喝過咖啡呀!可能此情此景需要咖啡為伴吧。于是大家涮杯、倒水、打火、沖調(diào),一會兒工夫,我們就在這山清水秀之地喝上了香噴噴的熱咖啡。
韓國人對咖啡的熱愛促成了韓國咖啡文化的發(fā)達,咖啡館遍地開花,多如牛毛,泡吧成了韓國人熱衷的活動和夜生活之一。任何人,包括大學生包括家庭主婦,都享受得起,也樂于并經(jīng)常享受。
和我們教學樓比鄰的學生會館外面有一個有棚無墻的咖啡屋,這是我每天的必經(jīng)之地。學生們喜歡在這里邊喝咖啡邊聊天,尤其是到了下雨天,屋頂流下來的雨水順著房檐注入富于韓國特色的大缸里,給人濕漉漉的感覺,里邊的人喝著熱咖啡,便讓人覺得安詳,惆悵一掃而光。
校外的咖啡館,高檔的,有考究的裝修,舒適的沙發(fā),柔和的燈光,輕柔的音樂,寧靜的氛圍;普通一點的一般喜歡以質(zhì)樸風格取勝,往往是小屋子,長條的木頭桌椅,沒有音樂,氣氛親切隨意。各類咖啡館,鬧市里有,寧靜的海邊有,連人煙稀少的山坳里也不時冒出兩家,通常即是咖啡館也是酒吧,坐落在深山老林人煙稀少之處,去泡吧的都是城里人,目的是感受自然之趣。第一次去是在一個晚上。下著雨,朋友開著車在山路上行駛,一邊緊埃著山,另一邊是溝壑,雖然談不上是萬丈深淵,但雨夜里行車也很危險,所以一邊走一邊后悔上了“賊船”,萬一出點兒問題該如何是好!還好路不遠。后來我屢次和中國朋友說,韓國人的汽車必須剎車高度靈敏,因為停車往往就在上坡或下坡當中。這家吧給我印象深刻,一進門光線暗淡,幾只白熾燈好像是為了節(jié)電而刻意使用的。就座后稍微適應(yīng)一下,才看清自己圍著的小桌竟然是一口矮的大缸,缸口上覆蓋著玻璃構(gòu)成的桌面,缸里還盛著米糠或鋸末似的東西。腳下的地面更是原始到泥土本色,沒鋪地板,沒抹水泥,一切陳設(shè)都使我們懷疑是不是來到了貧困山區(qū)。只是看似簡陋坐起來卻很舒適的椅子使我們意識到這都是刻意為之。這里不僅酒和咖啡品種齊全,更為奢侈的是居然有些意想不到的玄機。一杯熱咖啡下肚后,朋友跟我們說:去那邊看看。推開一扇小門,首先一個大的投影寬銀幕吸引了視線,上面活動著一些精靈,原來是一部外國科幻片正在播出。仔細看這里是一個大院落,靠墻放置著一張張桌椅,應(yīng)該是晴天人們喝酒喝咖啡的所在。
離韓前,朋友請我到一個名為“白夜”的咖啡館。這家咖啡館坐落于半山坡上,臨窗十幾米就是浩瀚的大海。我們坐在舒適的沙發(fā)上,一邊拉拉雜雜地聊著,一邊望著海水一波又一波地向海岸襲來,心中自是充滿了回家的喜悅和離別的惆悵,就像杯中的咖啡,幾多香濃幾多苦澀。
最后一次喝韓國的咖啡是在仁川機場的咖啡館。品著咖啡,趕來送我的韓國同事和我說了一些告別的話。我對他說:“下次到中國我請你吃鴛鴦火鍋(我知道他喜歡)。”他說:“好啊。”又故意作出極其認真的表情說:“別忘了還要請我喝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