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兒童,展露才華
2007年7月15日,河南省鄧州市第四高中學生馬春正收到了清華大學的錄取通知書。那一刻,他百感交集,淚如雨下。因為,這張通知書是他多次打工換來的。
馬春正家住鄧州市高集鄉,家中只有兩間土坯房和一間低矮的磚房,唯一的電器是一臺黑白電視機,這還是別人外出打工時臨時寄存他家的。困頓的生活中,他9歲入學,14歲開始打工,18歲初中畢業,然后多次打工讀完高中,考入西安美術學院后因交不起學費而退學,又邊打工邊補習,終于考入清華大學。
可以說,馬春正的青春之路痛苦與希望同在,挫折與夢想共生。
其實,馬春正原籍并非鄧州,而是湖北省房縣。

房縣位于神農架林區,高寒、偏遠、貧窮、落后。馬春正一出生,就經歷著“四月雪,八月霜”的氣候,絕壁危崖、溝壑縱橫的環境,飽嘗“吃供應糧,住破草房”的辛酸。父親又不爭氣,日子更難過,1987年,他被45歲的母親帶著一路逃荒,來到河南省鄧州市高集鄉,母親再嫁。繼父馬長更雖然耳聾背駝,家徒四壁,但為人實在。
那時,繼父只有兩間土坯房,里間住人,外間養牲口兼做廚房。平時,吃的是紅薯干、紅薯面和玉米,幼小的馬春正嚴重營養不良,瘦得皮包骨頭。
5歲時,馬春正開始放羊。他家養有5只羊,每只羊都比他力氣大,他根本拉不住羊,羊總是把他折騰得疲于奔命。最讓他不開心的是,因為自己是從神農架來的“山里娃兒”,加之性格內向,小伙伴兒們根本不和他一起玩。寂寞中,他只有在羊吃草的時候,躺在河灘上看流云,數螞蟻。
轉眼,馬春正6歲了,同齡兒童都背著書包走進了學堂,他也鬧著要上學。繼父認為,窮人家的孩子,即使讀書也上不起大學,將來要么當兵,要么打工,每個月能掙幾百塊錢工資就心滿意足了。母親想讓馬春正讀書,她四處借錢,最終也沒能湊夠孩子上學的費用。此后,放羊成了馬春正的主要生活。
單調寂寞的日子里,馬春正看煩了流云,數厭了螞蟻。他就用樹枝在河灘上畫畫,畫羊吃草,畫神圣的學堂,雖然是比葫蘆畫瓢,但也有模有樣。他家墻上有一幅發黃的老壽星圖畫,憑記憶,他能勾畫得惟妙惟肖。馬春正見啥畫啥,他家墻頭、門上的“嫦娥奔月”、“丹鳳朝陽”,全出自這位寂寞男童之手。正是這在寂寞中的排遣,讓他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9歲那年,馬春正終于步入了小學的大門。
農村小學沒有美術課,馬春正有點“英雄無用武之地”。好在他有一本叫《武松》的連環畫,課間,他就比著連環畫畫。一本連環畫畫完了,他就臨摹課本上的插圖,鉛筆盒的貼畫。
馬春正不僅畫得好,字也寫得周正。學校發現了人才,就讓他負責辦黑板報,他的插圖和版式設計讓人耳目一新。小學畢業那年,鄧州市舉辦文化藝術節,他代表學校參賽,現場揮毫潑墨,一幅書法和一幅繪畫,雙雙奪取頭獎。
出賣苦力,讀完中學
后來,馬春正以優異成績考入高集鄉第一初中。上中學,總不能穿得太寒酸,但他家沒有多余的錢給他買新衣服。小學老師馬長安送給他一件上衣,姑姑替他交了學費。中學離家有兩公里,為了省錢,他食宿在家。由于父母忙于農活,顧不上給他做飯,他常常吃冷飯,一天三頓冷水泡涼饃,白水煮面條算是改善生活。
這樣,馬春正勉強讀了一個學期。初中一年級下學期開學,母親再也拿不出學費,實在沒錢供他了,他只好輟學。
輟學后,馬春正想到了打工。2000年正月十六,14歲的馬春正和同村青年人一起來到了鄭州,在鄭州郊區十八里河一家窯場做了童工。他早上天不亮就起床,簡單吃點早飯就開始干活,中午只有半個小時的吃飯時間,不能休息,天完全黑下來才收工。
在窯場,馬春正沒技術,不會做磚坯,只能下笨力,拉磚坯。拉磚坯的車是人力板車,一個人一輛,要獨立干完裝、運、卸整個流程。
當時,馬春正身高不足1.5米,體重不到30公斤。按窯場規定,一車要裝220塊磚坯,有600多公斤重。他每天拉20多車,要拉到1公里外的燒磚窯,路是土路,還有緩坡,每天往返就需要50多公里。手磨破了,戴上手套;腳磨出了血,就一步步地往前挪。他常常累得胸口疼痛,口吐鮮血。這樣,每拉一車磚坯只能掙8毛錢。
高強度的勞動,身體又得不到補充,馬春正經常吃的是大鍋白水煮面條,菜是鹽浸蘿卜,一個月才見一次肉腥兒。住處更糟糕,爛磚墻,石棉瓦頂,打地鋪,鋪上點稻草。惡劣的勞動環境,嚴重損害著馬春正的健康。
后來,馬春正實在是拉不動了,窯場工頭就讓他每車拉110塊磚坯,不過,要拉兩車算一車。
就這樣,馬春正在窯場干了一年。當年臘月廿日,馬春正回到了鄧州老家,一年的苦力,他省吃儉用,帶回了2000多元錢。他用打工的錢給母親買了件毛衣,為繼父買了副棉手套,還幫家里買了一些磚,蓋了一間磚房。余下的錢成了他初中三年的全部費用。然而,他常常胸悶、咳血,讓母親心疼得直流淚。
初中畢業,馬春正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一所中專,但由于交不起每年1700元的學費,就選擇了高中。那是鄧州二高,是一所重點高中。
第二年,馬春正轉入鄧州四高,師從韓永勤、劉小娜學習美術。那年的學費是他利用假期在鄧州某建筑工地上打工掙的。當時干了40天,包工頭賴著不給工錢,馬春正拿著家鄉的柿子找到包工頭妻子,才要回480元工錢。
暑假時,馬春正去劉小娜老師家補課,大熱的天,他還穿著厚厚的綠色長袖T恤。劉老師感到奇怪,問他熱不熱,他說沒事。第二天,劉老師和其他人說起這事時,才知道馬春正家庭困難,就介紹他在學校餐廳打工,不發工資,但管吃飽。每到快放學時,老師允許他提前10分鐘下課到餐廳幫助賣飯。憑著在學校餐廳打飯、洗碗,馬春正吃了兩年的免費飽飯。
后來,經鄧州四高美術老師韓永勤的推薦,馬春正來到海燕畫室深造美術。了解到他的情況后,畫室負責人免費收留了他,看他功底不錯,還聘請他做指導老師。這樣,他不僅免費學習,又為自己掙了一些學費。
輟學打工,巧遇教授
2006年,馬春正高中畢業,并以優異的成績考入西安美院,學費是15000元,但他湊不齊學費,把口糧賣光,才湊了2700元錢。
馬春正帶著這些錢去報到,學校規定最遲緩交3個月。3個月,對馬春正來說還是太短了,他只好選擇退學,以待來年考一個學費低一點的大學。
馬春正默默地收拾著行李,離開了西安美院深圳分院。他不敢告訴父母,因為馬春正不會忘記,為了他的學業,家里的幾只雞下的蛋,父母從來沒有吃過,每攢夠10個就到集市上叫賣,換成錢供他上學。如今自己竟然從大學退學了,父母如果知道,一定會非常傷心。于是,他直接回到鄧州市,邊教學生邊學習。
過了一段時間,馬春正不好再隱瞞下去,只好向父母說了實話,并說想去鄭州鄭鐵六中學習專業知識,將來考取一個收費較低的大學。
鄭鐵六中是一所以藝術教育知名的學校,常年特聘清華美院、中央美院等高校教授及省內外著名畫家來校講學輔導,許多學生升入清華美院、中央美院等名牌院校,被譽為“畫家搖籃,中原名?!?。
馬春正的父母都是莊稼人,他們認為兒子的選擇自有兒子的道理,既然想考個更好的學校,就應該支持兒子。但是,他們依然為兒子的學費犯愁。
馬春正說:“我會邊打工邊學習。”
到鄭州后,馬春正選擇的是“半工半讀”。鄭鐵六中的老師聽說他專業成績優異,答應他免費借讀。就這樣,平時他按部就班地在鄭鐵六中學習;雙休日,他就到一個繪畫培訓班打工。培訓班只管吃飯,沒有報酬,但也解決了馬春正的燃眉之急。
一個偶然的機會,馬春正認識了張文恒教授。原來,馬春正在鄧州老家時,經常在一些美術班兼課,教過不少學生,后來,他的學生為了深造,就慕名來到張文恒教授設在鄭州的培訓班學習。一天馬春正去看望學生時,見到了張文恒教授,并將攜帶的作品請教授指導。教授對馬春正的作品大加贊賞,對他說:“你如果有時間,可以來我這里幫忙。”
馬春正知道張文恒是南開大學東方藝術系教授,中國油畫學會會員。他的作品曾參加中國油畫雙年展、第九屆全國美展、中國藝術大展及第三屆中國油畫展等重要展覽并曾獲獎。張文恒教授的邀請讓馬春正受寵若驚。于是,他來到張文恒創辦的培訓班里做教學工作,輔導學生。在教授門下,他不僅掙有一份工資,專業水平也提高很快。
張文恒教授還給馬春正找了住處,并安排他在一家企業的職工食堂就餐。學業上給他指導,他跟張文恒教授學了不少東西。
2007年3月,馬春正參加了高招專業考試。他壓力非常大,如果考不上好學校,就無法改變現狀,改變命運,他常常晚上學習到凌晨3點。
圓夢清華,婉拒資助
2007年夏天,馬春正再次參加高考,取得總分995分(含專業、文化課分)的好成績,最終以高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工藝美術系錄取分數線38分的絕對優勢,被清華大學錄取。馬春正是幸運的,清華工藝美術系在全國僅僅錄取20個學生,他成了20個被錄取的幸運兒之一。
接到錄取通知書后,馬春正仍奔波在高集老家與鄧州市區之間,做家教、帶學生,籌措學費和生活費。
聽說考上了清華大學,媽媽說:“終于可以住不漏雨的磚房了?!?/p>
現在,家里有三間房,兩間土屋漏雨,一間磚房父母住。假期中,馬春正就住在兩間土屋中的一間,和羊住在一起,靠前墻是3只羊,后墻是他的床鋪。
但媽媽也有顧慮,怕馬春正交不起學費再次輟學。繼父耳聾,不好交流,他看到許多人祝賀,知道兒子考上了大學,還是個好學校,等于中了狀元,整天笑。
得知馬春正自強不息的故事,當地媒體在第一時間進行了報道。報道見報的第二天,鄧州市委書記劉朝瑞就作出批示,要求鄧州市教育局、民政局拿出方案,幫助馬春正順利入學。
7月22日上午,在河南西峽投資的北京商人劉桂元,通過新聞媒體將1萬元現金交給馬春正。
作為母校,鄧州四高拿出1萬元,資助馬春正入學。
7月30日,鄧州市政府獎勵馬春正6000元。
此后,不斷有人提出資助馬春正完成大學學業,都被他婉言相拒。他說:“感謝政府,感謝社會,我第一學年的學費和生活費已經夠了。下一步,我將靠自己的努力養活自己?!?/p>
假期中,馬春正在鄧州星海畫室打工,每天上午和下午工作3個小時,晚上工作兩個小時,每天有20多元的收入。
到清華后,馬春正還要爭取時間打工,不能只靠別人的資助。他認為,自己已經是成年人,有專業知識,學費已經解決,生活費不能再依賴別人。
回望來路,馬春正最感激的是母親。他說,自己不是無所不能的“無根超人”,根在母親那里,就如希臘神話中的英雄安泰,離開了大地母親,就失去了力量來源。母親和繼父平生最大的心愿就是能住上紅磚平房,他相信,他能幫父母實現這個愿望,盡管未來的路仍會有荊棘與坎坷,但他相信自己會踏平坎坷,走出一條光明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