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奧運會共有302項比賽,對于觀眾來說,這無疑是一次任何一項單項比賽都無法比擬的盛會;作為歷史最悠久的文化傳承形式之一,它所蘊涵著的正義、公正、勇敢、榮譽、健康、進步、友好與和平有著難以替代的影響力,影響著世界上許許多多人的生活。我們希望通過自己的介紹,使讀者更加全面、深刻的了解這一盛會在帶給我們快樂的同時,也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許多積極的影響。
用實力贏得的民族自豪感
2001年7月13日,莫斯科當地時間18時15分,北京時間22時15分,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宣布:2008年奧運會主辦城市——北京。
北京申奧成功!
這是一個令中華民族興奮、激動和揚眉吐氣的時刻。
自1896年4月6日首屆奧運會在希臘雅典舉行以來,在100多年的時間里,這一盛會的舉辦地是法國、美國、英國、瑞典、比利時、荷蘭、德國、芬蘭、澳大利亞、意大利、日本、墨西哥、加拿大、前蘇聯、韓國、西班牙。
無論是人口還是土地面積,與上述國家相比,中國都堪稱泱泱大國。然而,由于中國在近代歷史上的屈辱經歷,這個民族在飽經戰亂的同時更飽受窮困之苦。1932年第10屆奧運會,在張學良將軍的資助下,中國只有劉長春一人參加了奧運會的100米、200米比賽,但在預賽中即被淘汰;1936年第11屆奧運會,中國派出了69名運動員參加比賽,除一人進入撐桿跳高的復賽外,其余的人均在預賽中就被淘汰。大會閉幕后因缺乏路費,代表團不得不靠當地的華僑、學生募捐才得以回國;1948年第14屆奧運會,中國派出了33人參加比賽,依舊是沒有一人取得名次。
體育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一面鏡子,一個國家只有經濟發展了體育才能強盛。
時間把世界帶入了2001年。這一刻,改革開放后的中國經濟發展達到了令全世界矚目的水平,不僅能夠在競技體育領域與“第一集團”決戰,更有足夠的自信承辦一屆歷史上最出色的奧運會。
與北京同時競爭2008年奧運會主辦城市的有法國的巴黎、加拿大的多倫多、日本的大阪、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
這是一次和平年代用和平方式進行的較量,一次綜合國力的較量。
歷史選擇獎勵一個勤勞的民族;世界上規模最大、最具影響力的體育盛會選擇了一個生機勃勃的發展中國家。
當北京以高水平的申辦工作和泱泱大國的綜合國力贏得了2008年奧運會主辦權時,也用自己的實力贏得了民族自豪感。
每一個中國人都發自內心的歡欣鼓舞,為中華民族取得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感到由衷的自豪。
更加開放的胸懷
奧運會是世界上最大的綜合性賽會,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人民都將參與其中,這是一次名副其實的五湖四海的大聚會,更是世界文明在中國的一次會合,是不同地域和國度所擁有的不同文化習俗的一次相交,這樣的規模不僅需要北京有一流的國際交往和交流能力,有全球化的視野,更需要東道主有海納百川的開放胸懷。
為了招待好不同膚色、不同語言、不同文化背景的客人,讓客人們感受到尊重、平等、親切,作為東道主,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以非常認真的態度了解八方來客的生活習慣和特殊的民俗要求,了解國際交往禮儀。北京和其他相關城市更是開通了多項服務,如:114英語查詢,出租車問路,餐館里的中英文對照菜單等。賓館飯店的服務人員、旅游勝地的接待人員、出租車司機、上至80多歲的老人下至幾歲的孩子……中國人以前所未有的熱情主動學習外語,幾歲的孩子看到外國朋友也會說“Hello! Welcome to China”,燈會上老人們在猜英語燈謎……學習的目的很樸素:當好世界的東道主,讓2008年奧運會期間的各國客人有賓至如歸的感受。
奧運會讓告別了閉關鎖國的中國以更加開放的胸懷和更加輕松、愉快的心態積極與世界進行平等的對話、溝通與交流,“把一個更加開放、更加和諧的中國展現給世界。”
志愿者的微笑
“志愿者”是一個無國界的名稱,指的是在不為任何物質報酬的情況下為社會提供服務、貢獻個人的時間及精神的人。
1971年,聯合國志愿人員組織正式成立,它的宗旨是動員具有獻身精神并有一技之長的志愿人員幫助發展中國家盡快實現其發展目標。1985年,第40屆聯大確定從1986年起每年的12月5日為“國際志愿人員日”。前聯合國秘書長安南指出,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務、團結的理想和共同使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好的信念。
奉獻是志愿精神的集中體現。志愿者自發地為社會的利益做事,從整體上促進社會的福祉,改善他人生活的質量,展現了不同身份、不同群體之間的和諧、平等、關愛和互助。
美國的志愿者占人口的比例為30%—40%。美國、加拿大等發達國家的志愿活動產生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許多志愿者終身從事志愿服務。
1994年12月5日,由共青團中央等單位發起的中國青年志愿者協會在北京成立,有8000多萬人成為志愿者,占人口總數的7%。
奧運會志愿者是指在奧運會籌備和舉辦的全過程中以自愿為原則,以志愿服務為基本形式,在奧運會志愿者行動項目體系內服務他人、服務社會、服務奧運的各界人士。
隨著北京申辦奧運的成功,人們對志愿者的理念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以極大的熱情積極參與這一奉獻形式,公共意識、為社會奉獻意識增強。截止到10月中旬,北京奧運會志愿者的報名人數已突破70萬,遠遠超過歷屆奧運會志愿者報名人數。在報名者中,36歲以下的人占97.9%,本科及以上學歷的人占82.5%。
人們把志愿者稱為“形象大使”、“友誼大使”。“志愿者的微笑是北京最好的名片。”奧運會讓越來越多的人為有能力服務于社會和他人感到驕傲。
文明的國度
奧運會的成功舉辦不僅以主辦國的經濟實力為依托,更與主辦國的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息息相關。
人們的道德修養和文明素質不是口號,是日常的細節瑣事。摒棄不文明行為,提升道德水準,已成為人們日益強烈的呼聲。公德意識的增強,讓越來越多的人自覺律己:隨地吐痰、亂扔垃圾、高聲喧嘩、漠視交規等陋習被越來越多的遵守公共秩序、愛護公共環境所替代;“差不多”、“湊湊合合”、“馬馬虎虎”等工作態度被越來越多的人拒絕,辦事認真、嚴謹負責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同;見利忘義、弄虛作假被鄙視;“奏別國國歌時觀眾能不能起立”等禮儀問題引起了大眾的普遍重視;“沒有贏得金牌的選手能不能贏得同胞的掌聲”不再僅僅是個人的一次情緒釋放,被視為是一個民族的心理承受力與胸懷的表現;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奧運健兒爭金奪銀展示的是一個民族奮發有為的氣勢,每個國民的文明舉止折射著一個民族的文明程度。
體育與文明以從未有過的密切聯系走進中國人的生活。我們迎接的不僅是一場中國體育健兒有幸主場作戰的體育大賽,不僅是一項為古老都市改變容顏的建設工程,甚至也不僅是一件處處商機的經貿盛事,而是一次民族精神、國民素質、社會風氣的展示。
奧運會本身就不僅僅是一場體育比賽。
“對奧林匹克運動會來說,參與比取勝更重要。”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的創始人顧拜旦說:“生活中重要的不是凱旋,而是奮斗,其精髓不是為了獲勝,而是使人類變得更勇敢、更健壯、更謹慎、更落落大方。”千千萬萬觀眾把掌聲和激勵送向鍥而不舍的競技者,這是奧運會古已有之的傳統,也是東道主的氣度和風范。
“世界給我17天,我還世界5000年。”我們愛自己的祖國,我們向世界展示的將是一個有著5000年文明歷史的文明國度。
運動——健康快樂的真諦
健康是人們生命的主題。
古往今來,“無病痛即健康”是絕大多數中國人偏于狹隘的健康觀。
這樣的健康觀里沒有體育。
在迎接奧運的過程中,人們對體育運動、對健康、對體育運動與健康的關系有了更加科學的認識。體育不再是可有可無的娛樂活動,它在鍛煉體魄、提高身體素質的同時還可以培養人勇敢、頑強、不怕困難、戰勝自我、迎接挑戰的意志品質,可以磨煉人的毅力,學習團結與協作,可以振奮人心,激發民族自豪感;健康“不僅是免于疾病和衰弱,而是保持軀體、精神和社會諸方面的完美狀態”,是擁有良好的心理狀態,有和諧的人際關系和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體育不再僅僅是運動員的職業和百姓茶余飯后坐在電視機前的一個看點,人們對體育運動的態度由輕視變為崇尚,變為一種生活觀念融入社會文化。這種觀念的改變讓更多的人走進體育場,走近碧海藍天,通過運動釋放自己的激情,提升生活品質,享受因生命健康而帶來的和睦、愉快的生活。
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奧林匹克運動是歷史最為悠久的社會文化現象之一,它使全人類齊聚一堂,融會到人類文明最初的起跑線上,為人類共同的目標而努力。
華夏文明與世界上最悠久的文明——奧林匹克運動在中國相聚,北京2008奧運會將給中國人帶來觀念上、精神上、經濟上的影響和改變,而這一改變的意義積極而深遠,使我們更進步、更強大、更有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