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多麗絲·萊辛
出版:譯林出版社
2007年度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多麗絲·萊辛(Doris Lessing,1919)是當代英國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被譽為是繼伍爾夫之后最偉大的女性作家,幾次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曾獲多個世界級文學獎,其風格獨特多變,思想深邃,觀點犀利,見解新穎,極具挑戰性。
《金色筆記》(1962年)是多麗絲·萊辛的代表作品,這部作品奠定了她在西方文壇的地位。
全書不分章節,由一個故事及黑、紅、黃、藍、金五本內容龐雜的筆記穿插在故事中構成。小說的主人公安娜·沃爾夫是一名離異的職業女作家。五本筆記中的黑色筆記是安娜在非洲的經歷,內容涉及了殖民主義和種族主義問題;紅色筆記寫她的政治生活的思想過程;黃色筆記是她創作的一個愛情故事;藍色筆記記錄了她精神危機的軌跡;金色筆記是她對人生的總結。除了金色筆記所描寫的事件僅限于1957年外,其他四本筆記的時間跨度從1950年至1957年。
這種給人以混亂不堪、看似古怪的布局是作者用心制造、刻意追求的,萊辛對此的解釋是:“這是一部結構高度嚴謹、布局非常認真的小說。本書的關鍵就在于各部分之間的關系。”這是“一次突破形式的嘗試,一次突破某些意識觀念并予以超越的嘗試。”萊辛用黑紅黃藍象征多人種、多主義的整個世界,用藝術的“亂”象征外部世界的亂,以及由此導致的人的精神的亂。
20世紀50年代的世界既不安寧也不和諧:廣島原子彈的蘑菇云散去不久,朝鮮戰場又燃戰火;美國、英國、前蘇聯等強國忙于擴軍備戰;殺人威力比原子彈更大的氫彈正在加緊試驗;在美國,反共排外的麥卡錫主義搞得人心惶惶;1953年斯大林去世,赫魯曉夫上臺……
資本主義、社會主義、種族主義等等都是萊辛筆下的基本命題,她試圖用多重結構與作品的多重主題相對應,以表現現代西方人矛盾重重的精神世界。在這種貌似無序的結構中,作者展示了那個混亂迷惘而多變的時代中一個失重的靈魂的探索和生存。
在1972年版的《前言》中,作者談到過自己的創作動機:在英國,人們很難找到一部像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司湯達的《紅與黑》那樣全面描寫“時代的精神和道德的氣候”的作品,她有意要向這些藝術大師學習,為英國文學彌補這一缺憾。《金色筆記》是為彌補這一缺憾而作。從某種程度上講,多麗絲·萊辛比她的榜樣走得更遠:托爾斯泰的小說反映的是19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俄國;司湯達關注的只是他所生活的那個國家——法國的社會風俗和思想意識;萊辛將視野擴大到了美國、法國、俄國、中國、朝鮮、日本、古巴等許多國家,試圖描寫的是20世紀中期整個世界的風貌! 這種企圖圖解整個世界,編撰“跨國度的百科全書”的勇氣和膽識令人欽佩。在她之前,沒有一位藝術大師曾經擁有過那么廣闊的視野和那么超凡的抱負。《金色筆記》是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世界文學!
黑紅黃藍的象征意義在指向外部世界的同時,另一端瞄準的是人的主觀世界。它的多彩反映了安娜思想的多形、多態——一個迷亂的、失重的靈魂。在經過了人生的風風雨雨后,她領悟了人生的真諦:人生是不完美的,人類歷史的進程像眾人推巨石上山,在用盡全部氣力和才智后人們也只能使巨石向上移動一小寸,有時甚至還會有倒退。雖然把巨石推到山頂的那一天遙遙無期,但人類還是堅持不懈地努力著,而人生的價值就在于這堅持不懈的努力中,努力本身就是價值,如果眾人放棄這種努力,巨石就會滾下山來將所有的人碾碎、壓扁。這就是世界,人不應該苛求它來適應自己,而應該調整好自己去適應這個世界,應該與這不完美的世界達成妥協,與之和平共處,盡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盡自己的責任,做自己應該做的事,這就足以。
《金色筆記》因對女性獨立意識及人生困境的率真描寫,被譽為法國女權主義作家西蒙·波伏瓦名作《第二性》的姊妹篇。
從宏觀的種族問題到細微的男女私人情感,從對異域情調的情有獨鐘到對本土都市女性生存問題的關注,綜觀女性寫作的歷史,鮮有以如此廣博的主題與開闊的胸襟來探索女性自身及外部廣闊世界的作家,多麗絲·萊辛以她的創作實力為她所處的那個時代寫作的同時,也奠定了她在世界文壇的尊崇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