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浪漫與唯美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本能,正是這種本能推動著人類社會不斷地向更完美的方向發展。人類的一切心靈產物都和這種本能有關,文學,藝術、宗教、神話都是這種渴望而不可及的理想的寄托。但這種唯美的浪漫情節卻脆弱的很容易被現實輕而易舉地擊碎,只留下一堆破碎的記憶,隱藏在心靈的深處,化作韓劇里那份似曾相識的感動。
但陳非的這種浪漫與唯美的情節已經融入了他的骨髓之中,成為他靈魂中最主要的特質之一。正如神話永遠不可能變成現實一樣,生活也永遠不可能被當成神話,這就注定了陳非的命運只能在現實和追求唯美的浪漫中行進。他的青春軌跡,他的思想歷程,處處都體現出了這兩者間的矛盾和抗爭。
陳非年少時在陜南農村長大,山區的生活造就了他追求自然,不假矯飾的處世風格。少年時,陳非在一家全國性的雜志上發表了他平生發表的第一篇散文,雖然只有短短的兒百字,但卻讓他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羨慕的目光。可能從這一刻起,他就已經和文學結下,不解之緣。
陳非年青時學習財會專業,17歲就在會融部門工作了。95年時,他一時心血來潮撰寫了一篇經濟類論文《誰來扶持貧困地區的農村信用社》,沒了到這篇論文獲得了商洛地區年度優秀論文獎一等獎,并被全國十余家報刊雜志轉載。陳非一時間成了當地小有名氣的人物。
然而嚴謹、刻板。枯燥,甚至有些壓抑的工作束縛不住陳非天馬行空般自由馳騁的思想。不久,為了追求他的藝術家的夢想,陳非只身來到北京,在北京電影學院學習攝影專業。這是他凡生中第叫一重要的選擇,從此,他學會了從鏡頭中觀察社會萬象、感悟人生百態。
這個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陳非有著天生的美感,他對一切美的事物都充滿了渴望,充滿了追求。這種美感不僅發現她的攝影作品中,也表現在他的文學作品里,他的文字間常常流露出鏡頭的美感。
陳非秉性浪漫,但他并沒有從事唯美的純藝術創作,畢竟純藝術對他來說是個很奢侈的事情。他的作品大都選擇了現實題材。98年,他拍攝了記錄陜西移民搬遷的攝影專題《大移民》,這是迄今為止第一部比較完整記錄移民搬遷的詳實的圖文資料。99年,他背起一個簡單的行囊徒步身影考察長城,沿途拍攝了大量的自然風光和民俗文化的攝影作品。
攝影是光與影的藝術,它是客觀事物在攝影師心中的主觀感受。陳非覺得這種具象的表現方式不足以表達他的內心豐富的情感。他從2000年起,開始了他新聞記者的職業生涯。雖然在做記者時也拍攝新聞照片,但他主要工作還是進行文字報道。在這期間,他不甘于每天游戲于幾乎套路化的新聞格式中,他開始創作了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一度青春》。這個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于2000年11月27日在《消費者導報》上開始連載后即受到青年讀者的喜愛,同年12月便出版發行。
在這部小說中陳非用唯美飄逸的文風書寫了一段似乎只有神話中才會有的愛情故事,引起了現實中對白玉般純真無暇的愛情向往的青年讀者的共鳴。這種完美的愛情,是陳非浪漫思想的極致。
陳非并不是一個如王小波筆下的那些滿腦子充滿了不著邊際胡思亂想的人,盡管他也會常常冒出一些莫名舅妙的想法,但他對社會始終保持著冷靜的觀察和刨析。
他在2000年11月12日中國入世之際就策劃了2001年中國西部發展論壇,2001年西部企業家論壇和2001年西部教育家論壇。同年,他策劃創辦了第一份全面反映西部鯉濟社會發展的報紙《大西部周刊》。
2002年,他策劃創辦了《陜西縣域經濟發展論壇》。
這幾次策劃的成功實施,人們都以為他會繼續在經濟領域繼續發展的時候,陳非2003年,策劃創辦了陜西第—份時尚雜志《三秦美食娛樂地圖》。他心里仍無法割舍他的浪漫情杯。
2005年,陳非完成了對25名各個領域中成功人士的采訪,集結出版了他的第二本書《財富對話》,試圖找出成功者身上所共有的,指引他們的規律。
近幾年來,他一直關注陜西教育事業的發展。陳非于06年舉辦了陜西省職業教育高峰論壇,主編或執行主編了《面向人人之路》、《職業技術教育》等數本宣傳職業教育的著作,他希望職業教育能成為一項惠及每個農村孩子的事業。
有思想的人都是孤獨的,陳非也不例外,但他在骨子里卻是浪漫的。在現實中,無論工作或從事藝術創作他都力求完美。他對美有著獨特的感悟。這種感悟,已經融入了他的鏡頭、他的文字、他對生活和事業的態度、他對成就和人生的思考,他試圖在現實中找尋內心深處的那份浪漫與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