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今年的行情中,雖然不少股票出現了股價翻番的走勢,但部分大藍籌股的走勢卻令人失望,不僅上漲幅度有限,有些甚至成了壓低股指的工具。雖然在不久前的“5?30”暴跌中藍籌股表現出色,但在隨后出現的大幅反彈中,部分藍籌股卻又漲幅有限了。藍籌股的“食之無味”有目共睹。
周六到報刊亭去拿報刊雜志,遇上幾位曾經一起炒股的老股民。面對自己手上所拿報刊雜志對藍籌股的推薦,一位老股民感慨道:目前的藍籌股就像雞肋一樣,食之無味,但棄之又可惜啊!聽罷這位老股民所言,筆者深有同感。
藍籌股的“食之無味”是有目共睹的。在今年的行情中,雖然不少股票出現了股價翻番的走勢,但部分大藍籌股的走勢卻令人失望,不僅上漲幅度有限,像工行、中行等甚至成了壓低股指的工具。雖然在不久前的“5.30”暴跌中藍籌股表現出色,但在隨后出現的大幅反彈中,部分藍籌股卻又漲幅有限了。
但藍籌股同樣又令人“棄之可惜”。一方面是在目前的上市公司中,藍籌股總體說來確實還是擁有一定效益的上市公司,持有這類股票投資者至少沒有退市的擔憂。另一方面,藍籌股又有以投資基金等機構投資者建倉或持有,每當股市下跌的時候,這類股票又往往是股市資金的避風港,不僅抗跌性好,有的甚至還不跌反漲。此外,上市公司的中報又臨近了,投資者對藍籌股的業績抱有希望,希望藍籌股可以因此表現一番。
那么,藍籌股又是如何淪為目前這般雞肋處境的呢?究其原因,筆者認為主要表現在4個方面。
藍籌股的高溢價發行是造成藍籌股投資價值大幅度打折的重要原因。由于國內市場的投機性,以及由這種投機性所引發的新股不敗現象,這就造成了國內股市新股發行的高溢價現象的出現。不論是垃圾股還是績優股,不論是大盤股還是小盤股,新股發行無不高溢價,大盤藍籌股的發行也同樣如此。如工商銀行,去年10月發行時的發行價格為3.12元/股,發行市盈率達到了21.67倍,這一市盈率甚至已經超過了國外成熟股市二級市場上銀行股的市盈率水平。也就是說,由于藍籌股的高溢價發行,這使得藍籌股的發行價格已經透支了藍籌股二級市場上的投資價值。
藍籌股上市時的高溢價使得藍籌股的投資價值再次被削弱。經過了高價發行后,藍籌股的投資價值基本上所剩無幾了,但上市時又是繼續高溢價上市,藍籌股的投資價值基本上都是在透支藍籌股公司未來幾年的業績了。如中國銀行去年發行時的市盈率達到了20.5倍,但在上市時又再次大幅高開,結果令股價上市時的市盈率達到了26.6倍。與國外股市的銀行股相比,很難說有多少投資價值可言了。
此外,藍籌股上市后,機構投資者的建倉與炒作,使藍籌股成了價值投機的代名詞。由于藍籌股具有一定的業績,同時又具有盤大的特點,因此,藍籌股也就成了以投資基金等機構投資者重點建倉的對象。所以,盡管藍籌股上市后已經沒有多少剩余的投資價值了,但機構投資者對藍籌股買進與炒作的步伐卻并沒有停止。如工商銀行的股價由上市時的3.40元/股,經過47個交易日的炒作后拉高到6.79元,股價的市盈率達到了45倍,接近于國外銀行股的3倍,價值投資也完全變成了價值投機。所以,盡管目前像工行這樣的藍籌股經過了一定的回調,但其真正的價值投資空間仍然沒有打開,真要炒作也只是一種投機炒作罷了。
最后,某些藍籌股也不過只是指標股的代名詞而已,作為藍籌股其實名不符實。如有的藍籌股每年也就只有一毛多錢的收益,只不過其總股本與流通盤很大,所以市場上也把這類指標股等同于藍籌股,像這種缺少業績支持的指標股顯然很難有多少投資價值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