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像臺塑集團這樣龐大的企業,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按照厄威克的“控制幅度理論”,一個管理者能直接管理的人數是相當有限的。引入技術結構,用王永慶的話說就是幕僚團隊,是臺塑能夠重新健康運轉以致不斷壯大的關鍵所在。
1970年,由于臺塑組織規模逐漸龐大,加上產品種類日益復雜,管理陷入了困境,造成企業連年虧損。王永慶認為,根源在于組織結構不完善。
為此他建立了“責任中心”制度,即發揮會計功能,為各單位核算成本。三個月間,中心為各廠理清了盈虧情況,在報表中,盈利的廠用黑字,虧損的廠用紅字,結果自然是紅多黑少。各單位負責人紛紛因此主動去了解會計資料的來龍去脈,開始高度重視本廠的成本。幾個月后,整體業績扭虧為盈。
事件過后,王永慶意識到傳統的純金字塔形管理結構存在巨大的弊端,必須引入一個新的單位來協調整個組織的工作。在西方企業界,將這種金字塔結構外的單位稱為技術結構。技術結構由分析者組成,通過影響他人工作的方式為組織服務。這些分析者獨立于具體業務的運作流程,他們可能要設計、規劃和改進工作流,或者培訓參與工作流的人員,但本身并不參與工作流。技術結構的作用就在于運用分析技能來提高組織的工作效率。王永慶的靈感來自于中國傳統組織中的幕僚制,與西方來自于實踐的經典管理理論,可謂不謀而合。
1973年1月,王永慶正式開始設立幕僚系統,并使之與行政系統分開。臺塑的幕僚系統是由各關聯企業成立總管理處,各公司成立總經理室,各事業部門成立經理室,各工廠成立廠務室,各室參謀人員連成一個系統,在工作機能上,下級參謀要服從上級參謀的指揮和監督。臺塑集團為了建立最適宜的管理制度,曾數次對總管理處組織進行修正與調整。
幕僚系統減輕了基層管理者的管理任務,使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業務中,同時減少了高層管理者的管理工作,使他們有更多的時間投入到更重要的企業戰略決策中去。
(摘自《管理學家》2007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