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得“財產性收入”的前提是“有資可投、有財可理”,怎樣在“創造條件”推動“財產性收入”增長的同時,走出富者更富、貧者恒貧的怪圈?
從“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到“讓更多的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若論十七大報告最聚焦眼球的提法,“財產性收入”絕對是名列前茅。而許多人,早已積極地在為自己“財產性收入”的增長開動腦筋。
10月16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十七大報告中首次提出“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的提法,引起國內外廣泛關注。
當前中國內地居民儲蓄達17萬億元人民幣,百姓投資理財熱情空前高漲。在這樣的一個大背景下,十七大報告中的如此提法變化,很明顯地體現出鼓勵群眾財富多元化的特點,顯得深意十足。
“創造條件”究竟是創造哪些條件?“更多群眾”的意義何在?“財產性收入”具體如何解讀?
擴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
“財產性收入”,按照國家統計局的統計指標解釋,是指金融資產或有形非生產性資產的所有者向其他機構單位提供資金或將有形非生產性資產供其支配,作為回報而從中獲得的收入。
表面上看,“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是要大力促進個人投資。“但在十七大報告中被作為‘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提出,它所要終極關注的還是社會公平。”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張卓元在接受采訪時說。
“新提法體現小康社會的必然趨勢。百姓生活已經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手中就有部分閑余資金來購置其他資產。” 作為十七大代表,張卓元對“財產性收入”進行了解讀,“‘創造條件’即拓寬居民的投資和財富積累渠道,雖然內地居民儲蓄達17萬億元人民幣,但主要投資方式還是銀行存款。”
現實情況是,政府所掌握的資源和權能的發揮,直接關系到居民財產性收入的保值增值——政府推出的公司債、QDII、港股直通車等多元化的理財工具,都有益于居民財產性收入的增加。“這一提法中的‘更多群眾’,意義深刻,是擴大中等收入者在社會中的比重。”張卓元說。
為何獨提財產性收入?
城鄉居民收入,包括工薪收入(工資)、經營性收入、財產性收入、轉移性收入。工薪收入,指城鄉居民受雇于單位或者個人,靠出賣勞動獲得的收入;經營性收入,指為生產經營單位進行生產籌劃和管理而獲得的收入;轉移性收入則是城鄉居民無須付出任何對應物而獲得的貨物、服務、資金或資產所有權等,屬于二次分配收入。在2006年度中,城鄉居民收入,分別是工薪收入占68.9%,轉移性收入占22.8%,經營性收入占6.4%,財產性收入占1.9%。
“財產性收入和經營性收入都很重要。”張卓元說。十七大報告關于“改善民生的五個重點”中,其實也提到了“以創業帶動就業”的新思路。思路確定在就業工作中政府側重于培養環境,而個人更多要發揮創造性、主動性。
天則經濟研究所所長助理段紹譯有更新鮮的觀點:“財產性投資本身就為經營性收入提供了很多便利條件,助推著經營性收入的成長。比如你蓋了廠房,出租給那些想辦企業卻不想買廠房的人,你買了設備出租給需要的企業,收取租金,你買了企業的股票也是在為企業間接融資……這些行為都為經營性的發展提供了更為廣泛的基礎。”但提起“財產性收入”,前提是“有資可投,有財可理”,創造條件推動“財產性收入”的增長,會否造成富者更富,貧者恒貧?
“誰說沒財的人就不能理財,理財絕對是從每天賺一元錢開始的。這恰恰證明了中國理財意識的淡薄。”專業理財師張雁澤說。他認為,理財不是富人的專利,而是一套任何人都可以學習的技術和方法。比如一位剛剛生下孩子的年輕母親,即使收入微薄,只要能一個月擠出100元,以年投資回報率是12%計算,到她的孩子60歲時,也能成為千萬富翁。
張卓元提示,注意報告在“財產性收入”部分還說,要“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也就是說,通過分配制度的更加注重公平,將部分中低收入者盡快輸送進有產者的隊伍中去。使有產者由少數變為多數,從而使中國進入多數有產時代。
南方理財致富蔚然成風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06年城鎮居民財產性收入240元左右,只占總收入比例的1.9%,但上漲勢頭強勁。2006年城鎮居民收入中,財產性收入這一項較上年大幅增加了26.5%,遠遠超過當年居民總收入的增幅10.4%。當前全國人均財產性收入增長速度已經是勞動收入(包括城鎮居民的工薪收入及農村居民的工資性收入)增長的兩倍。
十七大報告發布后,新提法在證券、保險市場內反響強烈。
“這一新提法有幫助百姓賺錢的意愿,對個人投資是個利好,我們認為這對理財市場的推動作用將會日益彰顯。”新華保險公司高級客戶經理蘇小珍說。江南證券的證券分析師們,也認為新提法有利于股市的向前邁進。
段紹譯對記者說:“根據我對中國部分城市的抽樣調查顯示,年收入在20萬元人民幣以上的家庭,其收入的90%來自財產性收入。靠拿死工資的家庭,很難走上富裕的道路。當然,辦企業是最能創造財富的。只要學會理財,不做老板也發財。”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資料顯示,浙江城鎮居民財產性收入居全國第一。
“廣州、深圳、溫州等地投資理財都很興旺,可以說整個南方靠理財致富已蔚然成風。拿讓財產使用權所獲得的利息、租金來說,因為現今金融信貸市場的不發達,民間信貸很興盛,穩妥的收益率在12%~30%以上。南方靠信貸發家致富的人是一個很大的群體。還有蓋好廠房,靠租金發家的人也不少。他們都把自己手中的‘死’錢變成了‘活’錢,有錢盡量用于投資。”段紹譯介紹說。
“世界上如果沒有‘交換’,就很少有財富。這種原生的自由市場交換制度,對財富的創造力是很多人無法想象的。這更加促進了社會分工的細化和完善。”經濟學家茅于軾如此闡釋財產性收入增加對整個社會的意義。
財產性收入是否會成負值?
“2005年底,我感覺到股市形勢有望高企,就投資了5萬元去買藍籌股,現在的市值已經滾到近30萬元了,不過我感覺風險也越來越大了。”在一家事業單位工作的趙偉初對記者說。
從中國目前的投資渠道來看,財產性收入增長的最便捷方式,還是股票、基金和各種理財產品。
顯然,財產性收入的增長所帶來的結果,除去居民收入的增長,流動性的持續擴張也成為必然。在過多的資金被動地集中到較少的投資渠道和目標后,其結果便是資產估值的泡沫。
“如果是西方股市,格林斯潘三番五次的警告,專家眾口一詞敲警鐘,會使很多小股民望而卻步。但中國百姓繼續入市的核心原因只有一個,就是信心。從這個意義上說,十七大召開的當天,股市躍上六千點,就并非巧合了。”法國《歐洲時報》近日載文稱。
段紹譯指出,想要錢生錢,要有預知風險的能力,抵御風險的能力,盲目跟風是非常危險的。否則,財產性收入或將最終成為一個負值,反而將資產泡沫的風險更多暴露給普通百姓。
“流動性過剩、資產價格上漲、通貨膨脹等問題,是宏觀經濟運行的一種暫時的表象,不可能永遠都這樣,國家正在加大力度平抑。但‘財產性收入’的新提法卻將是長期的。我們必須用長遠的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它。”張卓元認為。
明確私人財產權是前提
“財產性收入”的新提法應運而生,還意味著政府在民生方面的工作有了新要求。畢竟,財產性收入源自對財產的所有權、收益權和外置權,因此必須以明確的私人財產權作為前提,建立有效保護私有財產的整套法律制度。
“歸根結底就是要依法保護債權人的合法權益,因為一系列財產性交易根本前提是對政府和市場的信任。”段紹譯說。
《憲法》中關于私人財產權的保障、《物權法》的通過,以及資本市場有關法律的不斷完善,都為這一全新提法提供了法律基礎。其中,《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已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
但現實中,對于私有財產保護還有亟待解決的問題——資本市場的惡意操縱行為對中小股民財富的掠奪,在拆遷、征地、征用公民財產過程中凸顯的保護力度不夠,農村集體所有土地和農民住宅,至今還不能抵押、不能自由上市流轉等等。
“要進一步加大對公民財產權的保護力度,尤其是在拆遷、征地、征用公民財產過程中,確保公民的財產權利和財富增值權利不受侵犯;進一步明晰產權,讓百姓手中的資產成為可以抵押、轉讓、出售、出租等廣泛交易流動的金融資產。”資深媒體評論人童大煥說。
亦有業內人士提出,為了切實保證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在政策層面不應該搞一刀切,應該甄別富人和普通有產者,區別對待。比如應該減免居民儲蓄利息稅,而對于房地產商和炒房者,征收高額的房地產稅等。
(摘自《中國新聞周刊》2007年第3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