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騎自行車上班”,這是我上個月的動議。而今說到做到已付諸實施了。現在我告別了“四個輪子”,重新回歸到“騎車一族”,每天上下班再次匯進那“兩個輪子”的洪流中去了。
有的朋友對我的行動不太理解,有一位朋友開玩笑地揶揄說:中國人好不容易從“兩個輪子”的動物進化到“四個輪子”的現代人,美還美不過來,你怎么又回到“原始社會”呢?其實,人人都想享受生活,我何嘗不想品嘗現代化的成果,手握方向盤一溜煙地跑在路上多神氣吶,我決心騎自行車上班,完全是被動的無奈的選擇。
兩年前我買了車,沒買之前,對有車一族直羨慕得流口水,甚至連做夢都開著車在馬路上風光。但在有了車又上路之后越來越感到,在北京這大城市里開車上下班,真是“難如上青天”啊,權衡再三,我才作出了騎自行車上班的決定。
對我這一“革命行動”,我們單位幾個有車的同事都能理解,因為這是大家共同的感受。這不,上周我們辦公室的許老也打算步我后塵了。
有車當然好,就說雙休日吧,一家三口開自己的車去郊游,那種愜意當然很美,但一提起上下班就是兩碼事了。我家住德外,單位在三里河。上下班要通過三大關:德勝門、豁口、西直門。這可是京城最有名的幾個堵點。俗話說:“不怕慢,就怕站”,尤其是德勝門那鬼地方,一“站”就得20分鐘。經常我是7點就出門,9點才能跑到單位,比步行還要慢40分鐘。為了躲過高峰,只能早出晚歸,這樣一來,往往有12個小時都不在家。
再就是停車難。以我們小區為例,我住的樓門有12戶,先后有7戶買了車,而小區又沒有停車場,只有家門前那不多的幾個車位,早就有主了,你想花錢都搞不到。唯一的辦法是停到門外的馬路上去,去年還可以,今年馬路的兩側都停上車,稍晚一點就別想找到車位。每每遇到這煩心事只想罵娘。
如今我騎自行車上班,那開車難,停車難的難處也自動消解了,而我也獲得了自由之身,兩腳一蹬就上了路,即使二三環堵得水泄不通也與我無關了,畢竟自行車道是暢通的。再者騎自行車的速度全憑自己感覺走,既不用緊趕也不需要慢追,45分鐘就到了單位。你再也不怕汽油價飆升了,你更用不著一旦違章罰款扣分了。這些天重又騎自行車上班迎著旭日,下班伴著夕陽,感覺真好極了。怎么前兩年就鬼迷心竅呢!
上面說的是我個人的感受,更可值得夸獎的是,我這么做是在與國際接軌。如今騎自行車上班可是西方發達國家正在興起的一個浪潮,并把它稱為“雙輪革命”,相形之下,我們真有點夜郎自大了。
在這場“雙輪革命”中,法國巴黎市市長德拉諾埃,他可是一個領導人物,在他的施政綱領中有一項是:2020年前要將市區汽車的流量減少40%,與此配套還制定了自行車道系統。法國人帶頭是有歷史淵源的,因為自行車這玩意兒正是1818年法國人卡爾·杜雷士發明的。當然絕不會讓它作為文物隨意把它送進歷史博物館的。
美國人也不甘落后,如今騎自行車上下班的日益增多。為適應這一形勢,參議院還通過一項議案:要用稅收優惠政策,鼓勵給騎自行車的發放每月40美元至100美元的補貼。英國政府也力挺騎自行車上班,計劃在三年內投入3000萬英鎊,先從培訓10萬名少年兒童抓起,并擴展中小學校周邊的自行車車道。在我們鄰國日本,政府已經考慮在公眾中普及電動自行車了,并建立了全國自行車防盜網絡……
當你看到這些有關鼓勵騎自行車上下班的信息后,是不是會感到我們國人真有點井底之蛙!原因很簡單,汽車是造福于人類的交通工具,但它又是污染環境的罪魁禍首,在我國如今10%的私家車占用了80%的城市車道,消耗了50%的汽油,并創造了60%的城市污染。我們天天在呼吁要保護環境,要改善人的居住環境。其實,最有效的辦法之一,是應倡導大家多騎自行車,少開私家車。因此我現在改騎自行車上下班可是一件利己利人利國的大好事!如果我們也能像美國那樣每月也獎勵100元美金,那我保證騎自行車上班的人將10倍地增長!
曾記得在上世紀80年代,有一個美國代表團的成員在長安街上看到那一望無際的自行車洪流時,將它譽為“世界第九大奇觀”,但愿在新世紀它依然是一道別致的風景,這一奇觀不要消失!
明年是奧運之年,這可是涉及全民的大事,政府正在千方百計地控制大氣污染,我騎自行車上班,這可是一個小小百姓順應潮流,支持“綠色奧運”的實際行動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