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伯恩斯坦在書中論證:可靠的財產權、科學理性主義或科學方法、現代資本市場、交通與通信技術,這四種制度是經濟增長的前提。
在開始寫作《財富的誕生》一書的前幾年,伯恩斯坦碰巧看到了由“晦澀的蘇格蘭經濟學家”安格斯·麥迪遜(AnguS Maddison)匯編的從公元元年開始的世界經濟增長數據庫。從這些數據中可以清楚地看出,1820年以前實際上沒有什么增長(按人均GDP衡量),而此后的增長顯得強勁且穩定。這一問題令他難以理解:為什么?為什么在技術進步的支持下,經濟增長能夠突然爆發?為什么佛羅倫薩人沒有能夠發明達·芬奇描繪出的蒸汽機?為什么羅馬人沒能發明電報?伯恩斯坦決定“揭示出在19世紀初匯聚在一起并激發了現代世界偉大的經濟騰飛的文化和歷史因素”。他還希望為讀者提供一個能夠解釋所有國家貧富的原因,以及它們的居民是否對自己的生活感到滿意。
伯恩斯坦的主要假設是:制度——人們在其中進行思考、互動和從事商業的框架——是國家經濟表現的基礎。更明確地說就是,四種制度是經濟增長的前提條件:
可靠的財產權,不僅是針對實物資產的權利,還包括知識產權和公民自由。
科學理性主義或科學方法,即分析和解釋世界的系統方法。
現代資本市場,它可以為新發明的開發與生產提供融資。
交通與通信技術,這些技術可以傳遞重要信息,能夠將人員和商品運輸到世界各地。
只有當這四個要素全部具備后,一個國家才能繁榮起來,因為這些因素降低了對人的創造性的限制,使得發明的數量大增。
對于那些有機會學習經濟史的人來說,伯恩斯坦的這些假設并不是非常新穎的。的確,其他人早就談到過這些問題,但使得《財富的誕生》這本書吸引人的地方是作者將前人的研究成果以一種符合邏輯的方式綜合在一起,并以樸素、輕松、睿智的方式寫出來,很少有經濟史學方面的著作能夠像這本書一樣使讀者一口氣讀下去。
本書分為三個部分:增長的來源、國家和結果。在第一部分中,作者分章節描述了四大要素。在描述的過程中,作者盡可能地進行回溯,以追蹤這些要素的變化軌跡。第二部分的目的是考察各個國家間不斷擴大的差距的起因。作者試圖解釋為什么一些國家最早富裕起來,一些國家緊隨其后,而其他國家則至今還非常貧窮。本書第三部分講述了宗教、財富、意識形態之間的聯系,分析了經濟增長與幸福之間的關系,以及財富分配不均的影響,并論述了財富和國家力量的關系。
作者在本書中多次講述了政府的作用,但通常都是負面的。作者強調了政府官員的尋租與腐敗行為,尤其是在那些統治者不完全受制度約束的國家這一現象更加明顯。伯恩斯坦認為,將富裕與貧窮區分開來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法治,而這一問題引起人們大量關注的原因是:它是唯一一個不能輕松獲得的因素(不包括在四個要素之中)。政府要為其效率負責,因此我們陷入了政府與法治的惡性循環中。
由于本書引用的資料極其豐富,在此我們不可能更詳細地描述本書的內容。
經濟史學家要想寫出一本類似于《財富的誕生》的書并不是不可能的,但伯恩斯坦某種程度上的“旁觀者”身份使他能夠在300多頁的篇幅里用既輕松又嚴肅的方式完成描述現代世界財富誕生這一難以完成的任務。本書適合于所有對經濟史和制度經濟學感興趣的人士參考借鑒,尤其是學習經濟學的學生,因為在宏觀經濟學和經濟發展之類的課程中沒有詳細描述各國經濟表現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