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也是藥
文/黃 芳
土豆學名馬鈴薯,又名地豆、地蛋、山藥蛋,營養豐富。中醫認為,土豆味甘性平,具有和胃、健脾、調中、益氣、消炎、解毒等功效,可治療多種疾病。土豆的纖維素細嫩,對胃腸粘膜無不良刺激,又容易消化,是老人兒童及消化道疾病病人的理想食物。

治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和習慣性便秘將1千克鮮土豆洗干凈搗成泥狀,加入冷開水擠汁,煮沸飲用,每日早晚各1杯。
治療皮膚濕疹將土豆泥敷于患處,用紗布包扎,每2~4小時換藥1次,一般3天可愈。
治療輕度燙傷立即將鮮土豆片敷于傷處或用土豆磨汁涂于傷處。■
(摘自《大眾生活報》)
藥粥療痛經
文/陳繼英
痛經是指婦女在行經前后或行經期腹部疼痛劇烈,疼痛常伴面色蒼白、冷汗淋漓、手腳冰冷、惡心嘔吐。治療痛經的方法頗多,中醫“藥粥療法”具有方便、安全、有效的優點,介紹如下:
●玫瑰粥
組成:鮮玫瑰花50克(干品30克),粳米100克。
制法:先將未全開放的玫瑰花采下,撕下花瓣用清水洗凈;凈粳米淘洗干凈入鍋,加水1000毫升,先用旺火燒開,再轉用文火熬煮成稀粥,加入玫瑰花瓣,稍煮即成。
功效:調暢氣血、疏肝解郁、和血調經。
用法:日服1劑,分數次食用。
●桂漿粥
組成:肉桂3克,粳米100克,紅糖適量。
制法:先將肉桂加水煎取濃汁,備用;另將淘洗干凈的粳米入鍋,加水1000毫升,用旺火燒開,加入肉桂汁,再轉用文火熬煮成稀粥,調入紅糖,攪勻即成。
功效:溫中補陽、散寒止痛。
用法:日服2次,3~5天為一療程。
●吳茱萸粥
組成:吳茱萸2克,粳米50克,生姜2片,蔥白2根。
制法:先將吳茱萸研為細末;另將淘洗干凈的粳米入鍋,加水500毫升,用旺火燒開,再轉用文火熬煮至米熟,加入吳茱萸末及生姜、蔥白,共煮成粥。
功效:溫中散寒、止痛止吐。
用法:日服1劑,3~5天為一療程。
●艾葉粥
組成:艾葉15克(鮮品30克),粳米50克,紅糖適量。
制法:先將艾葉煎取濃汁去渣,與淘洗干凈的粳米、紅糖一同加入適量水,用旺火燒開,轉用文火熬煮成稀粥。
功效:溫經止血、散寒止痛。
用法:日服1劑,分數次食用。
(請遵醫囑食用)■
(摘自《現代護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