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吃奶很少,還容易吐”、“孩子邊吃邊玩,吃飯很慢,一口飯老吞不下去,含久了還會吐出來”、“不管我怎么罵、哄、嚇,她就是不肯吃”、“他愛吃什么我就做什么,盡量滿足他”……這就是兒童中常見的進食問題,您是否也為孩子的進食問題頭痛不已呢?如今我們要在您面前展開一幅進食圖,您看后是不是能從中找到您家中的影像呢?

鏡頭一:剛喝完又吐奶
躺在床上、不到3個月大的寶寶醒后大哭,媽媽趕忙取來奶瓶給他喂奶,寶寶大口大口地吮吸著,旋即又慢慢閉上了眼。媽媽把寶寶放回床上。不一會兒,寶寶又大哭起來。原來是吐奶了,剛喝進去的奶一大半溢在胸前。
媽媽的話:寶寶老是吐奶,怎么回事啊?我這尿布都洗不完,又要洗小圍兜了。
寶寶的話:我剛才太餓了,吃得太急,吞了一些空氣進去,那氣體想出來,我就吐奶了。
醫生的話:寶寶吐奶與胃容量、喂養方式等有關。寶寶年齡小,胃容量只有90~120毫升。一次喂奶以不超過100毫升為宜。媽媽們如果擔心寶寶吃不飽,喂得太勤太多,容易使孩子吐奶。另外,當孩子餓得慌或大哭時,由于沒有包緊乳暈或奶嘴而吃進空氣,容易引起吐奶。所以,喂養時注意奶瓶要傾斜,使液體完全充滿瓶口,或者寶寶的口包住乳暈,寶寶就不容易吸入空氣了。喂完奶后,要豎抱起寶寶約10分鐘,并輕拍其背,讓空氣排出。寶寶躺下后,胃呈水平狀,就像沒有蓋子的熱水袋一樣,很容易溢奶。
鏡頭二:吃飯就像跑馬拉松
5歲的浩浩在地上玩著五顏六色的玩具和跑車,奶奶抓住好時機喂上一口飯。過了一會兒,浩浩又跑去玩自己的小自行車了,騎上騎下,奶奶哄著又喂上了一口。這不,浩浩在客廳騎開了,奶奶只有在他必經的路上截住又往他嘴里塞上一大勺飯。一頓飯下來,花去了近一個小時。
奶奶的話:我小時候是沒飯吃,這孩子有飯不好好吃。要人追著喂,哄著才吃。吃個飯就像跑個馬拉松。
浩浩的話:奶奶你老是怕我餓著,我飽了你也要哄著我再吃幾口,只要我吃上一口,你就高興,就會拿出玩具讓我玩。反正你時不時就給我吃,我就邊玩邊吃了。
醫生的話:孩子要養成良好的進食習慣,應該養成定時(一般每次進食時間控制在10~25分鐘)、固定場所(這樣可減少干擾,促進有利于消化液分泌的條件反射)的進餐習慣。超過規定時間應停止進食,直到下一餐就餐之前什么食物都不要給予。像浩浩一頓飯吃一個多小時,這樣消化液分泌不足,腸蠕動慢,孩子就沒有饑餓感和食欲。其實,進食是一個正常的生理過程,餓了自然會想吃,不必擔心孩子少吃會餓壞身體,正餐沒吃好就急著加零食,結果反而導致惡性循環。
鏡頭三:一口飯吞不下
“安安,乖女兒,來!”媽媽舀起一勺飯喂女兒,可是女兒努努嘴,張開口,嘴里滿滿的,前面一口還沒吞下去呢!安安倒是很聽話,可就是一口飯含在嘴里老半天吞不下去。催得急了,她甚至會吐出來。
媽媽的話:這孩子怎么這么慢性子啊,我巴不得她快點吞下去吃第二口。
安安的話:這飯我就是吞不下去,有力使不上啊。
醫生的話:多數人沒有認識到進食也是一種發育技能,如同兒童學走路要經過坐、爬、站等兒個階段,這是需要通過學習才能獲得的能力。如果吸吮、吞咽、咀嚼等能力沒學會,兒童就不會吃。因此,在輔食添加時,應及時提供與年齡相符合的食品及培養相應的進食技能。如6個月左右的嬰兒,可自己扶奶瓶吃奶;7~9個月時,可用杯飲;10~12個月時,應盡快讓嬰兒學會自己用勺;2歲左右的兒童,應獨立進食。一般孩子到18個月大時,喜歡自己用湯匙吃,而家長擔心孩子吃得滿地都是,往往由家長喂食,這樣就剝奪了孩子自己進餐的興趣,過了這段時間,孩子就再也沒有興趣自己吃了。所以我們有時能看到五六歲的孩子還是由大人喂,而不肯自己吃飯,就是家長造成的。對口腔功能不良,如吸吮、吞咽和咀嚼能力不足的兒童,可進行口腔按摩等口腔功能訓練,調節口腔敏感度,刺激吞咽,提高進食技能。
鏡頭四:嫌“蔬菜”愛“葷菜”
開飯了!楠楠埋頭吃飯,可是卻只吃葷菜,不吃蔬菜。用楠楠的話來說“不可一日無肉”,否則飯也不吃。媽媽勸過很多次,楠楠就是改不過來。
媽媽的話:雖說葷菜營養高,可是不吃蔬菜容易便秘。
楠楠的話:那蔬菜太難嚼了,在嘴里也沒啥味道。
醫生的話:孩子只吃葷菜不吃蔬菜的原因有很多。如葷菜口感好,而蔬菜纖維多,咀嚼費時費力(困難);有的父母認為葷菜營養更豐富,給孩子吃“最好的、最貴的”,孩子也就吃葷菜多,吃蔬菜少。此外,當兒童持續拒絕某種食物,如海鮮等,應考慮食物過敏的可能。當然,有些兒童有時出現連續幾日選擇某些食物的現象,這可能與兒童機體自然的營養素平衡有關,這是可以接受的。因此,撫養者應給兒童創造廣泛選擇食物的機會。
鏡頭五:半夜喝奶
夜深人靜,6個月的寶寶醒來,“哇”的一聲吵醒了媽媽。媽媽半睡半醒爬起來,把乳頭往孩子嘴里一塞,寶寶吸吮著,慢慢就又睡了。
媽媽的話:寶寶為啥半夜老醒呢,讓我覺也睡不穩。
寶寶的話:有時候我是餓醒的。有時候你也不用管我,我哭幾聲就又會睡的。
醫生的話:嬰兒4個月大后不主張夜間進食。如果嬰兒夜間醒來仍需進食,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饑餓。如果4個月大的寶寶還未添加輔食,由于奶在胃里停留時間短,容易產生饑餓感。因此,嬰兒夜間睡眠過程中可因饑餓醒來要喝夜奶。另一種情況是不良習慣,這與撫養者不恰當的應答方式有關。出生后4個月的嬰兒,原則上夜間不必進食。但父母或撫養者往往認為嬰兒夜間醒來都是因為饑餓,是餓醒的。因此,他們的應答方式多數是:(嬰兒)醒、哭、哺乳或奶瓶、哭止。其實這種應答方式是不恰當的。好的飲食及睡眠習慣的養成,與大人的應答方式關系密切,夜間大人不必過分關注嬰兒的覺醒。
鏡頭六:餐桌當訓桌
媽媽今天做了一個新菜式:香菇炒肉片,營養價值高。爸爸夾起一塊:“哇,太難吃了,這香菇味怎么這么腥?”剛想夾菜的亮亮一聽,任憑媽媽怎么勸也不肯嘗了,只挑自己喜歡的那盆酸豆角炒肉末吃。吃到一半,爸爸又問起亮亮這次小測驗的成績,在學校表現如何,亮亮支支吾吾應對幾句,快速地扒拉幾下就說吃飽了。
媽媽的話:正是長身體的時候,學習又用腦,怎么能吃這么少呢?營養不夠啊。
亮亮的話:爸爸搞得我胃口全無。
醫生的話:家庭成員的進食行為和對食物的反應,對兒童具有榜樣的作用。與兒童共同就餐時,家長應保持濃厚的進食興趣,即便是自己不喜歡的食物,家長也不要當著孩子的面說不愛吃這,不愛吃那,否則容易使孩子跟著家長一起偏食、挑食。此外,飯桌上要創造良好的吃飯環境和氣氛,讓孩子在快樂、輕松的心情下進餐,這對于孩子的心理和生理健康都是非常重要的?!?/p>
(小朱薦)